首页 武冈文学 读老舍的散文

读老舍的散文

墨客魂 2015-04-27 16:37 9
三湘田园点评:墨客徜徉在老舍的世界里俨然成了老舍的知音,从他的文字里我们读懂了舒庆春

梦醒了,房里的灯光依旧通亮。我睡不着,他也睡不着。

他伏案写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外面的轰炸声,他仿佛也没听到。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轰炸声早已是家常便饭,所以他神色不惊。不知为何,他停下手中的笔,站起身,移步到窗前望着远方。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轻叹道:“多少春光轻易去?无言花鸟夜如秋。”

面对战乱,他想到了流逝的时光;并想到了古老的济南。济南之美在秋日。若站在城楼上远眺: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再加上秋日的颜容,会让你有无尽的幻想。在战乱,我们只有幻想。轻易登上城墙眺望,那是不要命的举动。我们也只有祈祷,战争不要毁坏这片大好河山。

面对战乱,他想到了齐大;想到了清浅的趵突泉。趵突泉鲜洁,由南向北的流着。再到冬日便更好,泉水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不过,凡是自然的恩赐,总会被国人将它弄得丑陋不堪。正如现在的许多景点,卖东西的四处都是,丢垃圾的四处都是。原来这个“优良传统”可以追溯到他那个时代。

轰炸声停了,月也落了,他迷糊糊地睡着了。我反倒醒着,只因想到了他。他幽默。每逢过年,他总说:“这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确实是这样的。别人都回家过年,他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既不落泪,也不狂歌,静静地躺着,多希望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看到他,正如看到了我自己;正如看到了众多游子在外的身影。不过,他的幽默,咱们没有。

他不仅游历丰富,而且才气很高。在德法意等国跑了一圈,又到新加坡。在南洋,他写了一部嘲讽小说——《小坡的生日》。这使我惊呆了。我又想到了出国的“花费”, “签证”的快捷?在那个时代,出国仿佛很容易,在我看来。

他除了教书之外,还是写家。他用自己平淡的言语,将自己的经历,看法写出来。当然他擅长的是写小说,但散文的风格也如出一辙。不过最常见的事是这个,他的稿子登出去了,酬金就睡着了,睡得还是挺香甜。直到他也睡着了,酬金忽然来了,仿佛故意吓人玩。我看到这句话,我也笑了。

想着想着,我睡着了。我来到了济南,正值春天。那春风每每将天刮黄,什么也看不到。不像故乡的春风,那样温柔,轻微。我是个弱不禁风的人,面对这样粗猛的春风,我赶紧找个“避风港。”不要再使我的身子晃动。长这么大,我从未去过北方,竟在梦里遇到了它。这还真有点“日有所思”的感觉。它让我知道北方的春不长,还往往都是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走了;又印证了前面的说法——济南之美,在于秋。

当我醒时,晨光已洒满了窗台。他却早早的操练着“新军”——鸽子。熟练得动作,丰富的经验;不得不让人惊叹。他可以说出种类的多少,也可以辨别出鸽子的好坏。这跟他幼时生活有关。幼年的他虽贫,养不起鸽子。但两姐丈喜欢鸽子。他没事的时候经常跟着姐丈们到鸽市玩,才积累出这么多经验来。

他究竟何许人也?能有这么多的长处?多少读过他文字的人,从上述的特点不难猜出。先卖个关子,来看他自己是如何说自己的。他说:“起居无时,饮食无节,衣冠不整,礼貌不周,思而不学,好求甚解而不读书…..”我不知道他是说他自己,还是讲别人。但我凭着第六感觉,是他从另一角度说自己。佐证嘛,只有他的亲朋好友或是考究他的人才能得出来。

我出神的望着他,他却不理我。他望着他的新鸽。那群鸽子扑喳扑喳,很有神气。那群飞鸽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带着他的思念飞向蓝天,飞向青岛,去看春山上的野花,去瞧秋海上的晴霞;去沿海上空,对着各国军舰发出愤怒之音。此刻的他想到了北平。北平是他的故土,多年漂泊在外的他落泪了。就好像我想家一样。

我不得不承认我想家,这正是我的弱点之一。在家里,我踏实,尽管贫穷。在家里,我踏实,尽管落后。正如他说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许久,他转过身来,走进房间,提着一个黑色箱子出门了。他来到了码头,坐着洋船出国了。仔细看他的船票。目的地是英国伦敦。曾在朱自清先生那,知道些伦敦别样的风情。而他观察的是人;将英国人的生活习性都了解的十分透彻。他谦虚地说:“观察来的印象,一般大致不错,但应用到每一个英国人身上,必定有许多欠妥当的地方。”我不懂英语,也没遇到过英国人;他说的生活习性,我是无法证明的。但愿哪一天有人读过他的文字,又遇到了英国人,将英国人的特点告诉我,好不好呢?

朱自清在伦敦遇到的房东热情,还跟他们一起过圣诞节。他所遇到的房东有好几位。热情,勤苦,有学识,是可以用在这几位房东身上的。大体可以说明,英国人并不像民国前的国人说的那样可怕,那些国人看到的是一类英国人。朱自清与他看到的又是另一类,亲近他们的生活,倒也符合传统。

在伦敦,他住了五年。除了游玩,便是教书。他在东方学院教中文,为了生存,为了能将中国文化传播给外国人。自国门被打开后,中西文化的碰撞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何择取给养,每一个人都会针对自己的需要吸取。只不过,总有那些人将“不好的”也学了过来,虽是为了自己,实则害了自己。不提也罢,大家也是明白人。

英式的建筑,难懂的语言,对我而言,是一种催人断肠的毒药。尽管他习以为常了,但是也逃脱不了思国怀家的悲痛。我不知道他不想北平,但我知道他一定会想念济南。因为济南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也是在那里有了第一个小孩子,起名为“济”。所以济南的每一小小变迁,都能引起他一些感触,他希望济南能脱胎换骨,取得新的生命;等到明湖上的新蒲绿柳他自会重来欣赏。其实他不止针对自然,而是国人的思想。河山碎了,可以重建;思想碎了,那就是真的碎了;若不及时觉悟。

他不是住济南,就是住青岛。在五月,他发觉海仿佛特别绿,特别的可爱。只是“国破山河在”的伤痛刺痛着他。他曾在这里给亢德兄写了封信。信上说“现在,又十点钟了,空袭警报刚解除不久。在探射灯的交插处,我看见八架,六架,银色的铁鹰;远处起了火!我必须去睡。谁知道明日见着太阳与否呢?”难怪之前,他在写作时,对外面的轰炸声无任何反应,答案就在这里。生便生,死便死,先做好自己的事。对于国难,各尽其力,这是一种洒脱的态度,民族比能于复兴的信念中。

在今朝,最轰动的事就是打贪。对于打贪,有权的必得自廉,监督者各尽其力。打贪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富民安国。然后呢?更是对国家有权人的信任,能与之共赴国难,才不会出现“国破山河在”的悲叹,而是“箭弩拔张”收复失地的豪言壮举。当然,我们必得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中,以民为本,大力发展教育,军事,农业,工商业等等,才不会落后于世界。

在写朱自清读后感一文,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只不过在他的文字里,这种伤疤更深,更痛。假若以后又读到这种文字时,我决不再议论它。因为重复太多,也就不新鲜了。

 黄昏过后,夜幕降临。月亮悄悄地爬上天空,伴随着月亮的星辰一眨一眨。他拆开一封家信——母亲逝世的消息。 他身子颤抖,泪珠又落了下来。这时,他恨不得长出两翅膀飞回祖国,飞回故里,给母亲披麻戴孝。但接到这封家信时,他的母亲已逝世一周年了,这是对儿子的沉痛打击。他心痛,第一次拒婚,给母亲最大的打击。他母亲七十大寿,他还远在异域,给母亲第二次打击。他心痛,想到母亲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他心痛,想到了宗月大师。宗月大师在十几年坐化了。宗月大师曾在他幼时,资助过他。若不是宗月大师,他恐怕这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若不是宗月大师,他也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宗月大师何处人也?为何能让他如此心痛。他给出了答案,宗月大师不出家前是阔大爷,但他不以富傲人,好善。他家的资财多半花在慈善事业,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饿;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也将这种好善之举传递,帮着宗月大师救苦救难。也许在今朝,或是在当时,许多人都会说他们是傻子。反过来一想,这总比那些假和尚,假慈善家或是作恶的人要好的多。

他心痛,想到了许地山先生。许地山先生不到五十就去了天国。认识许地山先生,他才读初一。许地山先生知道什么便告诉他,没有矜持,没要厌倦。他佩服许地山先生的学识,而许地山先生仍认他为好友。他想着想着,泪涌而出。

悲痛,就如暴风雨,来得猛烈,来得突然。在过十几年,他的好友罗常培先生与世长辞。两个人同窗兼好友,五十年的友谊特别珍贵。当时的他还没有预料,在十几年后竟含泪写下“与君长别日,悲忆少年时”。当时的他还没有预料,只想早点回国去母亲坟前上柱香。他心情糟透了,用的语言不再是幽默讽刺,而是细腻情长。这是他不一样的一面,在感怀国事面前。

他想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但他写不出来。当一个人想得越大多的时候,思想是无法集中的,肯定是写不下去的。何况他说诗人心细如发,像女人那样精细。可这个时候,他的情绪波动很大,又怎能将一团飞絮看成老翁呢?又怎能在一粒砂中看见个世界呢?

第二日,他匆忙的返国,回到母亲坟前叩首。此时的他心情平复了许些。后跟着罗常培去昆明。遇到了许多大家,有历史家郑毅生先生,哲学家汤老先生等等。还遇到了许多文坛老将,如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可想这一次去昆明,绝不是去游玩,而是在为文艺努力。听着彭先生的琴声,查先生的箫声,看着梦家夫妇研究的甲骨文,游过大理看四景,忙里偷闲,倒也自在。

原来,他是一位职业写家,做的工作是为了文艺。不单纯为了生计,为了自己的小家。所以去昆明也好,还是去内蒙古,都是有组织性的,而不是个人自发的。他在这期间,认识了郭沫若先生 ,在四年的观察中,发觉郭沫若先生为人绝顶聪明,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天真热烈。这给我提供了了解郭沫若先生的一丝线索。但他没见过鲁迅,可曾在一九三八年用文纪念过鲁迅。因为鲁迅先生点燃了他的怒火,以学识,以正义感,最有的文字,尽力于抗战建国的事业中。不仅影响了后一辈文学家,也启迪了广大老百姓的思想。

正因为他是职业写家,取钱,画像,写字,读书,猫啊,狗啊,鬼啊,狐啊无不入文。这也符合他的身份。他是旗人,除了当兵报效朝廷,没有其它谋生的手艺,就只能拿出“贫”的功夫,用笔墨来维持生计。他用幽默的言语,细致的观察来打发议论,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贫”。

他告诉我们不怨天尤人,教我们选择以文为职时须细想。告诉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去读小说,才能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有大的裨益。告诉我们,他不后悔干了许多年的笔墨生涯,而是恨自己没能成为好的写家。告诉我们,我们绝不能轻看皮匠,鞋匠,泥水匠和一切的匠,他们的地位与价值是同等的。写作家反而不能兼做木匠,瓦匠。告诉我们,他在二十岁前说的是纯粹的北平话,二十年后,糊口四方,自己的言语渐渐有了变动.........

他议论不忘幽默;他怀人不忘抒情;他描景不忘细腻;他的话平易并不死板;这就是他语言的特色。但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分类杂乱。既不按时间,也不按风格。怎样分类才好?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清楚。

他是谁?他是老舍先生。在我们认知中,他就是一位幽默大师。但他的幽默绝不是逗人一笑,更多的是嘲讽。另他投湖而亡,是不是“幽默”呢?令人深思。

     

 

阅读 1.3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黄三丛

拂去世事纷扰,潜心名家经典,练就老舍一样的真性情!

399年前

爱上红酒

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书,了不起。

389年前

开拓无限

记得小时候读过老舍的几篇文章 济南的春天 骆驼祥子 老舍是一个对环境很敏感 对底层人民和同情的作家

479年前

作者回复:

是的,不管他是在描景,还是叙事,都会夹杂自己的情感!

2015/4/29 19:20:15

陈碧秋

小墨这么安静的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真的要点赞!

509年前

作者回复:

好久不见陈大神了,最近过得如何?

2015/4/29 14:39:53

马鑫

还有心思读老作家的东西,这可需要极好的耐心啊!话说回来,看长文对现在的我来说,都需要耐心。除了特别抓人的,一般还真看不完。

479年前

作者回复:

我目前看得最长的是楚留香系列!

2015/4/29 14:40:25

周民波

即使现在来看,老舍的文章口碑还是不错的。还要说的是,墨客是个人才。

509年前

作者回复:

老舍的文字总是诙谐中带着刺!

2015/4/29 14:42:35

武冈家政疏通

如今读书能读得如此仔细,了解如此透彻的太少了,几乎达到专业水准了,不逊色于研究红学等四大名著的大师了。问好未来的大师,赞一个!

399年前

作者回复:

谬赞。这还不算研究,只将他的故事串联展现出来!

2015/4/29 14:43:50

张铮_36161

有才,把老舍读出真意来。现在如此深情读老舍的,恐怕不多。要赞一下。

459年前

作者回复:

我读的是散文,小说未看!

2015/4/29 14:48:47

冰糖葫芦

向楼主学习看书的那份认真、细致,及独到的见解。我看过老舍的散文,仅望洋兴叹,未曾深入,想入就是入不去。

499年前

作者回复:

其实,我在看他文字时,心平静不了。有时看完半篇就放下来了,断断续续看,了解不深。

2015/4/29 14:47:54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