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儿时乡村的能工巧匠,你还记得多少?

儿时乡村的能工巧匠,你还记得多少?

先进文化 2021-11-04 14:44 2

儿时乡村的能工巧匠

作者:杨进文(苗族)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木匠、瓦匠、蔑匠、剃头匠一个村庄也没有几个,乡村随处可见的工匠,我记忆深刻的有摆摊剃头的剃头匠,有箍挑水木桶洗脚盆的箍匠,还有编竹篮、竹筐、团扇的篾匠,他们都是手艺人,也是乡亲们眼中的"大能人"。

儿时的乡村剃头匠

剃头匠,是湘桂边界苗寨里最古老的职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里的乡村,剃头匠很吃得香。一个公社只有一至二个剃头匠。我小时候的头发都是花桥梓(花桥公社驻地)的林治梵师傅理的。他每次背着工具来到我陈家坳大队高边生产队里来剪头,我就成了其“对象”,他每理一个发,也就毛把钱。说起来理发,小孩子如临大敌相当可怕,理一次发好比杀猪似的嚎叫。几乎要大人连哄带骗,林师傅才能将“头上功夫”完成。

那时期,每逢年关将至,是剃头匠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林师傅背着一个红漆小木箱,里面装有一套理发工具,走村串户主动登门寻找客源。其时,人们都想将脑壳“除旧布新”,给自己树个“光辉形象”。

当时,林师傅的理发工具很简单的,一把手工理发推剪,一把剃头刀和长柄牛角梳子,还有一条黑色的围裙,另备有香皂,毛刷,采耳等工具。一般是在一个寨子里的“核心处”摆开架势作为“主战场”进行理发。我印象中,每当剃头剪子夹头发时,林师傅则会迅速按“暂停键”,在推剪上的关键处,点上几滴煤油,比试之后,又使推剪“活络”如初了。如果是剃头刀不快了,他会在一条帆布一样的长条布上,麻力地将刀上下来回磨擦几下,刀刃会立马锋利无比,刮起那连边胡子来嚓嚓响。

林师傅手艺不凡,给老人理发三下五除二,给老人掏耳时(取耳朵屎),采、掏、转、吹一气呵成。被掏者竟成了一个“活神仙”,舒服至极!

我前前后后,在林师傅手里理了近百次发。既敬佩其手艺高超,又为其待人谦恭视为楷模。这位乡村剃头匠“理”出了人间真情。

编团扇的杜蔑匠

团扇,属竹制品,其形状圆圆的。是湘西南地区常见的家庭生活用具。现在会打(编织)团扇的蔑匠师傅少之又少了。近日,结识了一位来自武冈(市)邓家铺镇瓜界村年过古稀的蔑匠师傅杜文坤。

杜师傅出生于1950年,属虎,但他编织的竹器用具从不马虎,在城步与武冈两地是一位出了名的蔑匠大师。

杜师傅在集体化时期间,他常背着蔑匠工具到邻近的城步县各个乡村搞过副业。编晒席、箩筐、做竹椅、打团扇……。凡是五花八门的竹蔑制作,样样多会,而且其手艺精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竹制品也随之淡出。但是杜师傅编织的团扇至今仍然是"抢手货",犹为行时,因为团扇,对于每个家庭来说,还是十分实用的,春天晒菜、夏日晒鞋、秋天晒干红薯片、冬天晒阴米……。对于会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来说,总是有晒不完的东西。

几十年前的女人身边没有离开过团扇,除了用团扇凉晒物(食)品外,还用团扇团米去杂等等,用途特别的广泛。我曾经碰到一位好友,他要我猜一个谜,说是打一物的。谜面是:"一个物件要圆不扁,却隔(离)女人的大腿不远!"我开始猜了一阵,未解谜底,后来拓展思络,恍然大悟,原来是常见的团扇。其谜面虽然是简单二句,却亦生动形象。

那天,我经过杜师傅的住处,他正好在破蔑用来打团扇,他告诉我:打一个团扇,要花一天功夫,一个团扇只卖100元!无怪乎,女人们来他这样购买团扇还得需要提前预约。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见到杜师傅一边用手拿着竹篾刀娴熟地破着厚薄一致的蔑,一边与人聊天说地,我不禁由衷的伸出大拇指给其点赞,心里更是敬佩杜师傅的人品。因为他任劳任怨地照料瘫痪在床上的妻子好几年了,杜师傅用打团扇的精神与妻紧紧"抱团",不让儿女添负担。所以,我欣然提笔为杜师傅的手艺与美德作过记录,给人加深印象!

桶匠师傅

桶匠师傅,其实就是过去的圆木工。专门打制家庭之中的日常物(用)品,打(制作)提桶与黄桶及尿桶,打(制)脚盆和车盆等等。这类活计,都是桶匠师傅的“拿手好戏”。

那时,来湘桂边界走村串户上门的桶匠师傅,一般是外地人。有时在一个村落里做功夫一干则是十天半月的。被张家请了,李家接着喊(请)。令桶匠师傅满脸“洋洋得意”的样子喜形于色。差点高兴得半夜醒来点(数)票子(钱)。

“不是肥土不栽姜,不是好汉不出乡!”凡是出门做手艺的人,除了手艺功夫好,大多数还善于能说会道。桶匠师傅与主家(人)相处得尤为融洽。主人将师傅招待得像来自“外婆人家”的贵客。将洗手水、洗澡水一一打(端)到其身边,入桌就餐时,把饭舀(盛)到其手里,还不停地给其夹菜。

桶匠师傅在制作家具快要结束时,至关重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上箍,箍有上中下之分,被人形象的称作为“头箍、腰箍、脚箍”。其时,桶匠师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把打(制)好物件箍得牢实,那箍,长年累月就不得脱离。

有个别的桶匠师傅在上箍时,叫女主人来帮忙相助一起箍,欲从对方身上占点便宜,若假戏真做,被师傅“箍”了,师傅的工钱也就会“掉”了一天。师傅兴奋之后,亦有犯嘀咕时,于是,心里挺不服气地将剩下的铁丝、圆钉塞进自己的工具箱子里……

时过境迁几十年,如今早已不见桶匠师傅的踪影。可是,他们曾经所加工而出物件,在乡村里仍然依稀可见,且历历在目。


阅读 4324 5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先进文化

工匠精神,永放光芒!

53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