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忆威溪水库(散文)

忆威溪水库(散文)

先进文化 2023-05-01 07:49 1

忆威溪水库(散文)

忆威溪水库(散文)

 张荣斌  杨进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武冈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各公社上千名以上的社员,自带生活用品浩浩荡荡地来到转湾公社(现邓元泰镇)的资源大队玉溪河上,摔开膀子、撸起袖子,风雨无阻的修建威溪水库大坝。凡参与修建水库的民工,皆是清一色的“土八路”(农民),其劳动报酬,是由各个生产队按出勤计工分,纳入年底“决算”(人们习惯叫“决分”)。

         威溪水库大坝是武冈与城步两县的交界之地,大坝属武冈的地盘,但库区是苗乡城步威溪(又称中溪)的地域。

       在修筑大之前,具体说是五十年代里,威溪公社桂花大队已经在观音阁(地名)“小打小唱”土法上马的筑了一道简易的拦河坝,以保稻田旱涝保收。且配套修建了灌溉农田的渠道,蜿蜒绕村而出。

      我记得在修建威溪水库大坝时的情景,大坝附近的资源村、蔡家塘村里家家户户驻扎起民工,房东们像对待亲人一样腾出房子为“修坝逐楚”者提供方便。有的房东还将家里自制的酸盐菜,坛子里的酸辣椒、咸萝卜分享给民工吃。俗话说:“禾好米好!”投李报李,一些民工亦主动地给房东家里担水劈柴……关系十分融洽,从而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如期完成任务之后,有的民工“打道回府”多年,仍然还像走访亲戚一样的“登门拜访”。mmexport1682898271144.jpg

       在修筑大坝的工地上,红旗招展,彩旗猎猎,人声鼎沸,各个项目,井然有序。工程指挥部精心组建了一支民兵突击队,一支青年战斗队,开展劳动竞赛,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总是不分胜负。开始,挖土、挑担、填土方、夯实……全属“纯手工”。后来,杨师傅与张司机,每天挺神气的各自驾驶一台“东方红”牌的压土机,在工地上来回穿梭。压土机发出那铿锵有力的“突…突…突”声音,犹如在催促大家“快…快…快…快大干一场”。压土机的威力大,只见将那高低不平的黄土“一马平川”,且碾压得严严实实,固若金汤。

       劳动者在工地上临时歇息,形态各异,那些男子汉腰间系了一块(条)有一米多长的长帕子(汗巾),顺便从腰间摘下来垫在地上,“帕”地而坐。然后习惯性地从衣兜里掏出金黄色的“老旱烟”,卷起“喇叭筒”叼在嘴上,背着风向,划燃火柴,“叭哒、叭哒”的悠然抽了起来,似乎疲劳则随着吐出来的烟雾一道飘去。而那些爱漂亮的少妇或女性知识青年,躲到一边,摸出衣袋里的那块小小的圆镜照了一照,常态化地将被风吹得凌乱了的“刘海发”,用手理了一理,似乎一切苦劳被“镜”而远之。

       经过历时5年,威溪水库大坝及配套工程,于1970年基本建成。库区蓄水后对灌溉农田与水力发电及市区居民饮用水起到了“核心”作用。

      库区长达十多华里,两岸青山,郁郁葱葱,清早晨雾此起彼伏腾飞山间。鸟语花香,蓝天白云。水库境内,碧水耀眼,波光粼粼,貌似仙境。大凡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自水库关闸蓄水,却给当地人们出入带来了交通不畅。其时,武冈县政府替我们老百姓着想了,添置两只小木船,每只船约能载重一吨,还派来两位会划船的师傅,在库前库尾上下“对开”(行驶),每天船上人头攒动,每当乘客上船时,两位师傅不厌其烦的叮嘱:身要坐稳,不要乱动……他俩开了六、七年,木船被“淘汰”了。后来由大坝脚下的当地自愿组合,“小枪换大炮”买回来四艘机帆船,乘客们无不欢欣鼓舞。船行驶远去了,但那道道水印依然清晰可见。

      斗移星转,光阴荏苒。机帆船亦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风光不再。威溪库区两岸硬化了的水泥乡道犹如玉条供人受用。


阅读 3530 5
分享到:
评论列表

俗素者

对威溪水库的美好回忆,见证了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前行,一往深情,文章真切感人。

41年前

作者回复:

周老师对我的支持一如既往,在此,不胜感激!

2023/5/11 10:12:01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