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好友转了篇《永远的三毛和荷西》。记忆尘封的门就此打开,20年前那看遍她所有文集的少女,竟然也已步入中年,赶上了三毛当时的年纪。
事实上我有段时间并不算是很喜欢三毛的,她丰富多彩的经验,总认为传奇多过事实。她说她一直在国外游历,向往沙漠然后跑去了撒哈拉,而追她几年的荷西见他心意已决,竟然先她一步联络好工作,赶在她前面先在沙漠等她。她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苦中作乐,和那些散发着浓烈体味的原住民们相处融洽。她每个下午独自开车在无垠的沙漠里花费2个半小时的去程去接自己的丈夫回家,某次开车在沙漠抛锚,差点被人强暴。
渐渐的,爱上了三毛------那个洒脱又非常真性情的女子。
先不说那撒哈拉的故事,也不谈那雨季不再来。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细节:
其一:喜欢上了一男生,始终不懂怎么表白。某天看到男生在倚树看书,冲过去,借用下他的手掌,不管他一脸惊愕,抓过来,在手心写上自家的电话号码,然后狂奔而去。这是怎样一颗既矜持又率性的少女的心啊?
其二:在国外,清贫单调乏味的生活,看着家里寄来的充满爱心的食物,为心爱的男子洗手作羹汤,凭着记忆乱七八糟的做了一排排圆滚滚的水饺。刚开始的时候,东倒西歪的一群,越做越有经验,渐渐的可以站立成一队队肥嘟嘟的小老鼠等着下锅似的饺子。荷西非常喜欢吃,这也算了,还经常邀请同事回家享受三毛的小老鼠。而她看着自己的爱人呼朋引伴吃得个稀里哗啦的,想必嘴角亦如我般会抿出幸福的微笑。
她读书的时候,学业并不算出色,甚至常上课时偷看小说,小学第一次看《红楼梦》读到: 贾政去金陵安葬贾母,闻喜讯回京,于船中写家书时遇宝玉,僧道与之同去,政追不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她说她第一次感受到意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呆了,傻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象那情景,那场面,痴了......
她没有种族观念,同情和怜悯一切弱小,尤其是在《哭泣的骆驼》里,那故事,让我读不下去,当时觉着内容和结局太过沉重,让十几岁的我不堪重荷。大部分写的东西,都类似于自传式的游历,关于爱情,友情,亲情还有周遭的人事。
她和荷西相爱,但也会争吵,有次吵架,荷西摔门而去,她哭得天昏地暗,就狠狠地用剪刀将自己心爱的长发乱铰一通,后来荷西回家,见状心痛,道歉,拜托她以后不要再乱剪头发。
荷西去世后,她几乎也跟随他而去,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忽略了周遭一切的人事,直到突然有一天,她透过窗户看到来到异国他乡的父母蹒跚着走在街头。已经高龄的父母,为了女儿,来到异国,学着沟通,学着去买菜,努力的不迷路,学着回家。突然觉着,她不能那么自私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背影》里的骨肉亲情,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人动容。
也许有一天,我们最爱的人,我们的至亲爱友都会如三毛所遭遇的一样离我们而去,《背影》或许会成为我们最大的安慰,让我们知道人活着,不能只是任随自己随心所欲,还得为所有其它爱我们的人更坚强。
三毛的装扮在几十年前给人奇装异服的感觉,现在才知那是典型的波西米亚风格。
她说全台湾只有三个人适合波西米亚装扮,一为齐豫,二位潘越云,三便是她了。
踢踢踏踏,花花绿绿,流苏,刺绣,蜡染,手工,珠串,层叠蕾丝......
披头散发,衣袂翩翩。
从穿着可知她不是循规蹈矩之人,从骨子里崇尚着自由散漫甚至桀骜不驯的气息。
荷西死后,据说三毛又谈了几次恋爱,自然,都无疾而终。
某日,三毛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离这纷扰人世能够永远追随自己的爱人,于她而言,是种解脱吧。
可见,无论她人前活得多么自由自在,骨子里,终归是个不快乐的人。
十几岁时读三毛,因为不懂爱情,不懂世事,不懂物是人非的沧海桑田,觉得她矫情做作。三十几岁读三毛,因为懂了爱情,懂了世事,懂了世间变迁,人事沧桑,觉得自己矫情做作。
一生到底有多长?永远究竟有多远?
爱,到底什么时候是真,什么时候是假?
我是谁的谁?谁又是我的谁?看过的书,唱过的歌,写过的字,爱过的人,无非都是路过,不是我路过它们,就是他们路过我。
失去荷西,或者是不幸,但拥有他6年的单恋还有6年的相恋,且,真心实意的,不掺半点虚假的。
我觉得值得。
永远有时候也不过就是一刹那,一瞬间。曾经相互拥有,也算是幸福。
《永远的三毛和荷西》,都是三毛曾经叙述的她和荷西点滴记录,爱笑的她和满脸络腮胡子的荷西的相片依然如昨日一般亲切熟悉,空气里,飘荡着EASON的《好久不见》,让我这年近40的女人,突然,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