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老乡在上海疫情居家第32天,我想他们了
andyqian
2022-04-18 11:06
大家好,我是andyqian,人在浦东,今天是疫情居家的第32天。早上一起床,便来到阳台,打开窗户,靠在窗台往外看。
窗外景色是这样的:阴沉天,天上有乌云,也有透着微弱的白光,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云,潮湿的地面,空无一人的路面,路面上有些零散的树叶,还有对面楼栋单元门口拉的警戒线,小区内显得尤为安静,甚至有些冷清,像极了不久前经历过一场狂风暴雨后的样子。此时微风吹动着长满新芽的树枝,不停地摆动,有几只小鸟也随着微风在不停地追逐与吵闹,时而在树枝上,时而在屋檐上,甚是开心。嗯,真羡慕它们。在窗台上没靠多久,竟然有些秋天才有的凉意,这样的感觉和窗外的景象,在上海只有在快入冬的秋天才常有,可现在已经是春天,快夏天了,还有这种感觉,好似奇怪。但,也不奇怪,毕竟还有好多,好多上海居民,正在过着寒冬呢 ...随着凉意而来的,是空腹带来的饿意,是呀,该做早餐吃了。疫情居家以来,就没在外面吃过早餐,刚居家的那几天吃囤的速冻水饺,汤圆,后面就一直在吃面条,吃蛋炒饭,重复着这两样,开始有些厌倦了,不禁让我想念疫情前的早餐。疫情前,因为工作性质,下班晚,上班也比较晚,早餐时间自然而然就离午餐时间不远,不吃吧,又饿的慌,吃多了吧,午餐又吃不下,所以早餐一直就吃的很随意,通常在街边馒头店买个包子或者红糖馒头就可以了。来上海快6年了,一直在这家馒头店买早餐,时而买菜包,时而买肉包,时而买馒头,我比较喜欢吃红糖馒头,甜甜的,也没那么噎,疫情前一直买的就是红糖馒头。馒头店的老板是一对50多岁的中年夫妻,他们儿子儿媳也偶尔会来店里帮忙,叔叔一般在店内案板上揉面团,剁馅,阿姨则在店前给顾客拿包子,馒头。现在,我早已记不起第一次在这个馒头店买早餐的场景,但我记住了阿姨,阿姨也记住了我,不知是购买次数多的缘故,还是我每一次都购买相同的缘故,现在早上只要和阿姨说一句:"阿姨,要个馒头",我边付钱,她边给我拿馒头,两个人都十分默契的指向了红糖馒头。说到这里,我想吃店里的红糖馒头了,居家这么久,她的早餐店应该也关门了吧,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也不知道,疫情结束后,她的店还会不会继续开,还能不能继续吃到她家的馒头。同样让我想念的是:菜市场卖肉的大叔,菜市场就在馒头店对面,在上班去地铁站方向,菜市场在左边,馒头店在右边。疫情居家前,下班比较晚,通常都不在家做饭吃,下班回家,出地铁再经过馒头店和菜市场这条路时,它们早已关门,偶尔只有一个水果店还在开着门,路上也只有零星的几个人,亦或是只有自己。周末休息在家时,通常在家自己做饭吃,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一般都会去这位大叔家买点肉,大叔应该是60岁左右,他的肉摊比馒头店还要更小一点,门口横放着放肉的保鲜柜就占据了绝大部分,仅剩一条需要侧身才能进入店内的过道。每次去大叔家买肉,他都会送我一个大蓝色食品袋,说到:"小弟,拿个袋子,装一起"。是的,有几次买菜,同时提了好几小袋,确实不方便,他给的这个袋子可以把手中所有的袋子都装进去,就能轻松不少。这样的待遇在别的店是没有的,这样的待遇也不只是我有,每一位来他店的顾客都有,或许这就是他家肉摊有时围满了人,而其他店肉摊门口一个人也没有的缘故。大叔给袋子的同时,会问:"小弟,今天吃点什么",我并不挑,指着案板上,或保鲜柜里的某一块,说:这里帮我切一块就可以,肉切下来后,他还会问:"小弟,要不要去皮,要不要切?",我一般都不切,一来免的麻烦,二来是觉得切了以后,口味就变了。大叔家的店一般是他和他儿媳在守,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记得有一次去买肉,大叔没在,只有他儿媳在,不知真相的我问:"今天你老公怎么没在呀",她回复到:"她是我公公",我连忙说:"不好意思"。好尴尬。说到这里,我有点想念他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去他的肉摊买肉,再听到他那句:"小弟,拿个袋子装一起","小弟,今天吃什么"。我想念上海早上挤也挤不上去的地铁了,想念河道旁挥杆钓鱼的大叔了,想念围在绿道旁一起斗蛐蛐的大爷了,也想念因疫情许久未见面的朋友和家人了。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andyqian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