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土豆飘香

土豆飘香

黄三丛 2007-06-05 21:16 4
黄高远点评:原来黄老师与我父亲一样,也曾在新晃修过那段铁路。

土豆飘香

(散文) 黄三丛

每年春夏之交收获土豆的季节,我总要挑选一小篮大小一致、形象美观的新鲜土豆,洗干净,用竹片刨去表皮,一个个如剥了壳的鸡蛋,煞是精致。接着把锅子洗刷得油光锃亮,架到灶上烧热,淋上菜油煎得八分熟,在锅面上泼洒均匀,然后倒进备用的土豆,一个个摊匀在锅面上,让文火慢慢煎炸。等到贴锅的一面开始焦黄,再翻一面。当整个土豆全面焦黄后,里面也就熟了。这种煎炸的土豆,拌上精盐和葱蒜等佐料,吃起来香脆粉嫩,落口消融,既开胃口,又营养丰富;既可作下饭的菜肴,也可当主食充饥;于我,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是啊,三十多年来,我把煎炸土豆做为传统节目一直保留下来,除了它长盛不衰的食用价值以外,还缘于一段珍贵的的记忆。

1970年冬,我被派遣到新晃县境内的湘黔铁路工地做宣传鼓动工作,后来在团部干文书。翌年春,大兵团作战结束后,宣传机构压缩,我依然留在连队参加劳动。驻扎的地点也由原来一个叫暮山坪的村寨转移到新店坪。说实在的,由轻松的文秘工作转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环境的也越发恶劣艰苦,二十多个人挤在一座木架子屋的楼板上睡连铺,汗臭味,嘈杂声,蚊叮虫咬,文弱的我不堪其苦。

房东姓刘,是一位铁匠,个子不高也不粗壮,倒有三分英俊,说话文雅,尤其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样板戏的的选段来,字正腔圆,惟妙惟肖。他的老家在邵东,为什么流落异乡做铁匠,我不曾探问。那时搞大呼龙,他不在自己店铺里做营生,而被集中到公社的手工联社上班,平时很少回来。而我们驻扎在他家的那段时间里,他的老婆也回了邵东老家。

一天晚上刘师傅回来了,在楼下唱起《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愿战友多保重》,那悠扬顿挫,声情并茂的韵味,听得人回肠荡气。我对他顿生仰慕之情,极想和他交往。于是我麻着胆子,下了楼敲开他的门。他很友好,让座、递烟、筛茶,接待老朋友似的。见我一副读书人的模样,言谈举止不俗,很乐意和我交谈。我们一边天南地北地侃着,一边用竹片刨土豆。后来他精心煎炸出一锅色香味俱全的土豆款待了我。这顿土豆晚宴欢乐的氛围,脍炙人口的味道,像一段精彩的电影,永远拷贝在我记忆的深处。

刘师傅把家里的钥匙交给我,让我在他的卧室里看书、睡觉,并且吩咐要是肚子饿了,可以煎炸土豆。我为交上刘师傅这样的好朋友欣喜万分,仿佛从糠箩里跳进米箩,不仅免却了与众人挤住在一起的困苦,还可以安安静静读读书,又时不时可以一饱煎炸土豆的口福。这些对于患上严重失落感贵恙的我来说,有着十分强烈的慰藉效应。

有了钥匙,我出入刘师傅家门,俨然主人般十分随心,也不失懒散,收工回来,锄头扁担任意摆放,有时还和战友们在屋里下棋、打扑克。

有一次刘师傅回来,我正为没来得及收拾整理屋子感到过意不去。忽然,他躬身朝床底下一看,立即痛心疾首地叫了声“糟糕,糟糕!”旋即探进身子,抱出一个坛子,唉声叹气不已。我一看,也大惊失色,尴尬得无地自容,原来那是一坛雪白的冻猪油,足有二十来斤,却因为我的疏忽、莽撞,有时将锄头扁担往床底下捅,不慎推倒坛子,被老鼠发现,日夜饕餮,吃空了一个大窟窿,没吃的也被糟蹋得一塌糊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坛熟猪油实在太珍贵,也许是刘师傅一家一年多的食油贮备,何况资源紧缺。当时,我想到应该赔偿刘师傅的惨重损失,但明知天亮却爬不起,每月发十几元钱的零用,卖得牙膏肥皂来,每天还要抽一包劣质纸烟,加之朋友交往,所剩无几,即使一分钱不用,也起码要两个月的补助……

刘师傅看出了我的窘境,不再叹惋,反而自我安慰兼安慰我:“算了算了,不就是一坛油吗?少吃点就是。”

我并不觉得好受,“赔”字无能为力说出口,不赔也深觉难堪。那天晚上我不知是怎样离开刘师傅的,已经没有印象,但是那份愧疚至今烙在心头。

在我们行将转战的前一天,刘师傅的老婆带着儿子回来了,她只清点出少了两只碗要我赔,我爽快地应承了。我私下里向老天爷祈祷,千万别让她发觉那一坛被糟蹋的猪油啊,否则,若是扯住我的行李作赔偿,那就惨了。

第二天坐在车上从刘师傅家门口经过时,我探出窗口,想向他道别,可他还是没有回来。我带着遗憾,久久地凝视着曾经给予我温馨的屋子,直到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心里盘算,日后一定和他联系,道谢兼补偿损失。回乡后,我向刘师傅写过两封信,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得到他的回复。我把希望寄予日后与他会面,可惜没找到机会,只是曾经三次坐湘黔线的火车经过那一带,旧地重游,也只能一次次勾起无尽的怀旧情愫。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品尝着飘散着香味的土豆时,脑海里就演绎出那难忘的一幕,沉浸在经久不衰的激情中。它激励着我对有恩于我们的人常怀感激,也鞭策我做事谨慎,免得玩忽了职守遭遇难堪。

阅读 894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淡淡清辉

睹物思人,回想往昔岁月,心潮澎湃~~~

3417年前

蒲楚

很多年了,还是90年代在一中读书的时候,就多次看武冈报上黄老师的文章,黄老师可能不记得我这样一个老乡加小辈了,这些年来,不知道李锋、王顺生、唐谟金等老师怎么样,这些年来人懒了,也混得差,离文学也远了(楚浪/蒲申华)

3417年前

黄高远

我常在小时听父亲说他们修这段铁路的故事。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长久以来父亲的描述,也让我常常会想起那数百人在填一段土方的场景,就如亲历一样。

2617年前

姚遥

黄老师的小说散文都写得让人回味,值得我等后辈们学习再学习!

4017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