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乡土气息的军人情怀
闯飘点评:看蒲诗人写另一种“浸润乡土气息情怀”的人与物,看到与领略的更是一种生活、梦想,岁月与现实之外的脱洒!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浸润乡土气息的军人情怀 — -----另一种角度读郑自松的《岁月留痕》
文/蒲楚
“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幼年时只能读懂泰戈尔诗句的美妙,长大了却逐渐明白其中的茫然若失。岁月已经并正在流逝,往事或轻或重,皆可追忆。遗忘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用文字将它们雕刻下来,待夕阳装饰的黄昏里,或孤独的深夜灯光下,或清脆的雨声中,那样适合的境况适合的时间,重新将它打开。
这就是那些真正的文字爱好者内心幸福的最大秘密。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始终保留着一个能无限扩充的灵魂的故乡,梦想澎湃。因此,他们外表沉静,其实内心充溢着低调的激情与快乐,蕴含着洁净身心的正能量。古往今来,许多古今精英正是向往这种秘密幸福,都不约而同地对文字有天生的亲近感。也可以说,是文字让他们身心得到了升华,获得了成功。
而郑自松,一个山村农家走出来的军人,毫无疑问符合这种精英特质。他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但他喜欢思索,亲近文学,在做好自己现实身份的同时,用文字展现了心灵的另一面,让人生呈现出更圆满的状态,给自己营造了更昂扬的精气神,扭转了传统视野里的军人形象。记得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风光秀丽的松山湖畔一农家餐馆,他健谈、随意,平易近人,却又举手之间尽展军人风范。你可以猜出他是一个军人,却不一定会想到他是一个团级干部,也肯定不会想到他有那么好的文字功底。他更像一个热情的老乡,一个质朴的大哥,一个相见恨晚的朋友。记得当时他与我碰杯,但得知我毫无酒量,即爽快地任我稍加意思,自己却满杯而尽,细微之处见全貌,其性情可见一斑。
文由心生。因此当我打开他的《岁月留痕》,不能不如此感叹!他的文字就如同他的人一样,真诚,自然,不矫揉造作,喜欢在娓娓道来的描述中突然灵动,平淡中透哲思。而且,像湘西南那特殊的普通话一样,字里行间浸润着乡土气息。从《童年往事》到《青涩岁月》,从《从军之路》到《旅游日记》,再到《心灵感悟》,我感觉他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或者像故乡手里的一只风筝,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从湖南双牌那个小小的乡村,一路看到南方,看到香港,看许许多多的地方,终于看到了世界的辽阔,看到了万物细小的美丽,看到了人性的美与善,找到了人生隐藏的另一个角度的喜悦。这些,鞭策着他前行,反思,尺度自己,更懂得奉献与信仰,努力去做一个更优秀的军人。如此,他心眼明亮如空空蓝天,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对故土的感恩与眷恋因此更为浓郁,演变成笔下一种内在气质,在他的岁月中不可磨灭。
优秀的作家总是容易被乡愁占有。福克纳有他的故乡"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有他的故乡"高密县",而我最喜爱最仰慕的沈从文有他的“边城”。郑自松不是大师,无论怎样让记忆飞舞,更是飞不出故乡这一个大圆。我们所在的那个湘西南乡村,是武陵山脉余支,是多县交界之地,不偏僻也不繁华,不贫穷也不富裕,文化元素交错,各地方言混杂,实为中庸之地。那里走出来的孩子,大多内秀而勤奋。他们往往好似一块不起眼的璞玉,需要时间的洗涮与打磨,方能展示真玉之美。郑自松就是这样的典型。我在他的书里,嗅到了太多故乡的味道,找到了太多心灵的共鸣。取菌子,看电影,踩高跷……甚至参军、读书,这些共同的童年场景,这些共同的改变命运的道路,都如此亲切而让人感伤,无法平静。这早已超越文字本身,具有不可言说的魔力。
那块乡土喂养的人们,往往还是矛盾的,纠结的。他们一方面对外面的天空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又对故土不可割舍。所以,我们看到郑自松走向了绿色军营的同时,又看到了他对家乡的那份不舍;看到了他的身体在各地悠游,又看到了他的心灵在故乡流连;看到了他站在镜头背后的赞叹,又看到了他飘在镜头以外的顿悟……在这种矛盾与纠结中,他成为了他自己,心灵的琴弦常常被山水、人情、世事拨动,获得灵感的火花。他自己说:“没有发现风景,却收获了宁静”,但“踏觅到了一片难得的净土,感觉心境豁然开朗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离不开故乡对他童年的滋养,离不开军营生活对他性情的锤炼,让他在哲学的矛盾辩证下,获得了文学与生活的超脱。
飞鸟飞越天空,落叶落归大地。岁月如飞刀,看似没有痕迹,其实自有锋芒。郑自松说自己是一个拾荒者,我说他在军队是一个战士,在故乡是一个孩子,在人生是一个拾贝者。在岁月的河流中飞舞;也许,他永远不会疲惫。
2012年11月10日于深圳宝安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蒲楚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