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味"从砍柴来

"味"从砍柴来

先进文化 2021-05-09 15:20 1

"味"从砍柴来

“味"从砍柴来

作者:杨进文(苗族)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我出生在湘桂边界的城步苗家。这里,山高林密,柴草丰盛。所有寨子里的人户或单位,煮茶做饭,一概烧柴。烧柴火煮出来的饭菜,犹如”战地黄花分外香"。

回忆小时候在农村砍柴的岁月,苦过也乐过


那个时期,因为生活之中离不开柴火,所以,我从小就开始学着磨柴刀、扛扦担进山砍柴、捆柴、挑柴………。之后就断断续续砍了近40年的柴火。直到2012年”停业"!

曾记得,儿时有一次去砍柴,是时任陈家小学校长,我的母亲带着我及从邵阳下放而来的一位女知识青年罗素群,(在大队教书,当我的老师)一道去小水冲的棉花山砍柴。罗老师年纪虽然比我大一半,而上山剁柴功夫远远不及我这个山里娃。她剁下来的柴,既不会归堆,又不会捆起来。一时,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回忆小时候在农村砍柴的岁月,苦过也乐过


我母亲见状,就风趣幽默地对我说道:”在学校里,你是罗老师的学生,砍柴你可以当罗老师的'师傅`呀!"。于是,我就找来结实而又柔软的藤条把罗老师砍下的柴,整整齐齐地捆好。站在一旁的罗老师会意地笑了。师徒之间,取长补短,其中况味,由心而生。

1976年初秋,我接到城步二中的"录取通知书"(高中),被分(配)在31班,班里的女同学超过了"半边天",占了五分之三。那时,学校里的食堂所用燃料照样是烧柴,每一个学期,总有三、四次分年级进行集体砍柴。我们由班主任杨盛容老师组织,浩浩荡荡,一路欢歌朝山口方向的枫木界或铁坑里进军。

杨老师,是农村出身的人,砍柴特别"内行"(能手),当我们进山之后,只见他朝杂柴密集的地方,左右开弓,一下子就砍出了一条"临时通道"直入“核心区"。他所砍的柴,长短区别不大,那些"弯腰驼背"的柴被他在"关节"处用刀一砍,用手一板,柴就“挺"得笔直了,他还将一些身上带”刺"的柴,削皮去结,变得光溜溜的。杨老师用长长的藤条采取双圈进行捆柴。既紧凑又美观。我立马学以致用,去帮那些不会捆柴的女同学。最后,我被好几个”妹仔戛"称作为“师傅!",那种骄傲之味,油然而生。

回忆小时候在农村砍柴的岁月,苦过也乐过


1980年秋,我来到离家百余公里的蓬洞中学代课,这里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学校里的食堂仍然沿用烧火煮饭炒菜。每天清晨,饮烟袅袅。

学校里每一个学期安排二、三次,由老师负责安全,统一进入蓬洞老山脚下的螃蟹界下方砍柴。当地人背柴的方式多样化,有将柴砍成小断(节)装入背篓的;有用三角杈直接放进杈上的…….,但是我仍然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捆柴。肩膀上用扦担挑着一担百余斤(重)柴,在回学校的途中,遇到熟人或学生的家长夸赞:"杨老师人年青,力气好,柴火弄(砍)得象工艺品一样,整齐漂亮!"。听后,那个滋味,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还是那么"味"!

回忆小时候在农村砍柴的岁月,苦过也乐过




阅读 5528 1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先进文化

创作的源泉来于生活;而幸福是在辛勤的劳动里。所以,作者感悟出《"味"从砍柴来》!

233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