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人文谱——红楼一痴
陈云龙
苏九皇
一
红楼一痴
说起读红经历,许多人都知道“老不读三国,少不读红楼”。其实《三国》启迪人的心智,《红楼》的确影响人的心情。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呵呵,虎兔相逢似暗含干支纪年的意思。而恰巧在湘西南一隅的千年古城都梁武冈,以“红学”为索引,有一次,我偶然注意到,我的朋友圈中一位“红楼一痴”陈云龙先生的绰号和微信头像在与我对朋友圈红学研究有关的搜索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于是,我也经常忙里偷闲和陈先生对“红学”进行商榷、研讨、辩论,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雅俗共赏的“共识”。
在武冈一中一排看起来像苏式建筑的青砖教学楼里,一间不大的教师办公室内,经常会听到陈云龙先生在茶余饭后和同事们谈《红楼梦》。但《红楼》里的那些个男男女女、恩恩爱爱的事情,和传统小说《三侠五义》、《隋唐演义》以及《说唐》或是《杨家将》是不能比拟的。陈云龙之所以被朋友们说成红楼一痴,也是他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的喜好和评点。他和我们一样,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们没有谁不喜欢《红楼梦》。《红楼梦》写得好,主要还包括书里的诗词歌赋都是非常经典和优秀的。尤其是在云龙先生那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年代,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无论从文学本位,还是艺术性、思想性、以及哲理感悟、情感体验等角度去解读,特别是红著里的诗、词、赋、赞,无不让曾经青春年少过的我们,对“荣华易逝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深有感触;深深地感觉到让我们手碰着的不仅仅是一部讲人生、讲爱情、讲情感的史学本位,也让我们透过《红楼梦》的表面故事去索隐我们新时代背后的历史再现。
云龙先生对曹雪芹的人生观的那种达观的、出世的、甚至是从儒释道三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红楼梦》的一些主题;一块石头以其故事性、传奇性,像《西游记》一样满足了我们大多数普通读者的猎奇心理,迎合了大众文化的消费趣味,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陈先生虽然不是享誉中外的红学专家,但他对《红楼梦》的考究和喜好,已经达到了非常痴迷的程度。《红楼梦》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最高峰,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绚丽多彩的瑰宝。红楼梦在“满纸荒唐言”的掩护下隐写的一部真实的历史,它把“艺术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它既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和史彻底分流的反映,又是文和史奇妙的合二为一的体现。
红楼追梦,一痴二悟三觉醒。记得红楼梦第一回开头就是这样写道:“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有人说陈云龙先生是个走进象牙之塔的唯美主义者。他对唐诗、宋词、元曲,尤其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爱不释手。陈云龙写过一些红楼学问研究方面的文章,在都梁古城的文化圈子里,称他是古代文学研究者,那他是当之无愧的;称他是红学又一痴,那更是实至名归。
陈云龙出生在千年古城都梁武冈,他认为《红楼梦》的创作思想,主要是它记载了像都梁侯国一样的中华文化史上万紫千红的大观,如果完全读懂了《红楼梦》,就相当于是了解、认识了我们的地方的文化。而且《红楼梦》中写的最多的还是妇女的屈辱和不幸,《红楼梦》是明末清初的产物,至少应该是是带有强烈明朝遗民倾向的人写的,甚至不排除作者描述崇祯皇帝以后的包括都梁侯国风情的一些片段。“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其实云龙先生也经常一针见血的指出,《红楼梦》中好多姐妹们的诗词,基本上是来自南明和明朝诗人的写作风格。
“二十年来是已非”,虎兔相逢,略通易理的笔者原来也很在意的这么研究过,但无论如何都难以自圆其说。云龙先生认为,这里的虎兔相逢正好和元春判词里“虎兕相逢大梦归”,在有的版本的红楼梦里这句诗就是“虎兔相逢大梦归”。陈先生这个人,对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意义、价值、重要性都是有独到的见解的,因此他的网名直接写成红楼一痴,可见他也是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开始痴迷诗词和古文,常读经典名著。他说他常在同样是当中学老师的父亲的启发下,他小时候就开始了大量的背诵诗词,其中就有《红楼梦》里面的章节诗词;后来发展到背诵回目,详细地记得各回的基本内容。
现在,站在高中的讲台上,已过四十不惑快知天命的云龙先生面对几十双眼睛,他用自己的思维解读《红楼》。武冈一中很多届的学生都听他讲过《红楼》,可是每一届的讲法都不尽相同。他与学生们分享《红楼》,其实就是在分享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大餐。一届一届的学生们走出高中的校门,迈进全国别的地方或者高等学府,但他曾经的学生们还是经常在网上与他聊起《红楼》和《红楼》文化。我的一位侄女,现在是同济大学的高材生,高中时期她也是云龙先生的学生,同样她也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曹雪芹的虔诚的粉丝;但她把得益于《红楼》,得益于雪芹的横跨文学、哲学、经济学、史学、心理学以及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学术品质和想象空间,还是念念不忘的归根于陈老师当年的谆谆教导。
云龙先生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最难能可贵的是,看起来像是个老夫子的他,能很快地接受现代的新鲜事物。在各方面,他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大学选择的是汉语言文学。当然,像《红楼》成了他的枕边书,一直到现在,《红楼》让他还是生出许多感慨。他的身体其实不是很好,长期的脊椎盘突出,也曾经不得不使他对《好了歌》吟诵再三。他曾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甄士隐,最终也让他面对了佛教的一些经典,尽管他没有成为佛教徒,但是他崇尚佛的信仰,从此在他的书柜里也增添了不少宗教的读本。
二
文痴书痴酒痴茶亦痴
陈云龙微信照片是我朋友圈很特别的,我还特意存放在我的电脑里。哈哈,云龙先生实在是太可爱了——瞧那小眼睛上快要掉架的宽边眼镜、还有那亲耐的小嘴巴和那土得都能掉渣,却又可爱到了极点的依稀仿佛发亮的头发!的确是茫茫网海文友里一道特殊的分界线。
很多时候,当我们将聊天的话题向生活纵深领域讨论的时候,陈云龙总是出于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态度抵触着最现代社会的一些弊端。用他的话来说,现在的网络世界的更新换代太过频繁,但作为第一线教学的中学老师,他最担心的还是自控力不强的学生们......
当话题转到现在作为网络交流工具的微信和博客上时,陈云龙承认,自己并没有时间和耐心来维持一个能够经常更新的个人空间,他只能挤出些许的时间把自己的文字发布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当然朋友圈不仅是近年来传媒领域的热词,也是当前和未来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从广义的层面讲,朋友圈也可以称之为网络媒体。目前,朋友圈正深刻改变着我国传统媒体的运行结构,微信和博客以网络媒体为基础,随着当下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朋友圈也是正是适应了大众的这种需求。海量信息交互过程中可以让我们在朋友圈中进行双向选择,这也是网络媒体的特征。在这样的发展框架下,陈云龙先生的许多茶余饭后的作品,制作精良,品质高端,在我们古城文化圈,使文字看上去更舒服、更饱满和更有魅力。陈云龙先生妙笔生花的的文字,深沉稳健,包含着神秘刚毅,闪烁着隐忍忧郁的韵味,让读者在他的描写中一起跌宕起伏,他的富有跳跃性的字眼深得朋友共识之心,同样也深得大家的会心赞赏。
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资讯每天扑面而来,不过,观点性的文字,总能给受众提供一种独到的视角。也许许多人想不到,像武冈这坐千年古城,居然还有很纯净的“夜听故事与酒”的文学天地……当然,你更不会注意到,这些活跃的文学创作和时评听闻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湘西南一隅的一个县级市——武冈。这个在湘西南一度以盛产卤菜闻名全国的中国卤菜之都,今天正在“盛产”着一种精神产品:杂文、时评、社论,以及夜听故事与酒。
陈云龙在武冈一中还兼有一份学校行政办公室及学校文学社的文字工作,有时候要起草担负学校和文学社的文案和编辑工作,尽管如此,他还是抽出边角料时间,写上一两篇时评或杂文。因为是教师,他的一些文章题材多少会与教育有关。但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既写杂文时评,也写散文诗歌,还写随笔小记、地方文史。让陈云龙的感慨是,他的写作方式也一直在变,从青春年少时的油灯下用复写纸一页一页地复写,到今天的网上快速创作,而更重要的是,现在创作的思维也要顺应时代而转变,走出历史的故纸堆,陈云龙对未来更添信心,况且,他本人就是一名经历坎坷的杂文时评创作者。早在农村当老师的时候,他曾经就以猪肥鸡唱、农民农村等话题,深有体会的感受到过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武冈一中校园文学社,他是文学社学生最崇拜的“先生”;他经常和孩子们讲文学社的生命在于“文”、在于“学”。他也经常和文学爱好者们做作品研讨会、文学座谈会。他还经常很热衷于评介武冈本土作家的作品,也力推文学社文笔不错的新人,和古城文友一起交流经验,互通文笔,促进创作。有时候只要一看到文学社的社员及任课班班上学生优秀的作品,云龙先生都有一种压抑不住兴奋,像是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敲打出来的作品见诸报端一样的兴奋,他给一些孩子的文章后面会情不自禁的写下他工工整整的小楷,四个字的评价:后生可畏。
当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写一手好字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现在,我们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艺术上追求中和,所以,人民愈发认识到,书写汉字,还有另外一种审美价值——那就是最能代表中国汉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也可以说这就是书法。真正的书法,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乃书卷气, 三是风格化,四包括意境表现。如果说云龙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者,他的学问和笔墨功底旁通汉唐,取法魏晋,他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克勤克俭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非常低调的谦逊意境。
云龙先生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书写的文化历史,这也许有些片面。但是如果没有文化,那么我们又该从何处品味李白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苏东坡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所以,文化的东西还是离不开酒。说到朋友圈好酒甚至嗜酒,“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陈云龙这个酒痴的家里,杏花村、郎酒、茅台、古井贡酒、剑南春原浆、连同武冈本土酿造的土家米酒都是他的最爱。
其实酒文化,一般是指以酒为内容但却又超越了有关酒的具象描写,而上升到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酒是文化的载体,酒本身的独特风格和意境,充满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美感承载和流传。
酒确是好东西,套近和拉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和距离。更令人神往的是酒后的精彩:或有固定的话题,历史的,文学的探讨,甚至是一个无边际的论坛,以及朋友交流的的默契,也可以在酒和文学中体现出来,都有同样的效果。这于云龙先生看来,文字并不孤单,至少有酒可以为伴。
说起喝茶,是陈云龙除喝酒之外的又一大嗜好。他还经常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书,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他爱喝红茶,尤喜普洱,且要浓、要热,每月喝掉一两斤茶叶是常事。他对茶叶历史和茶文化也十分熟稔,一说起陆羽著的《茶经》,云龙先生会引经据典,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和茶文化史,可以在他的浓浓的茶香中别样呈现。
“我的好多藏品都是绝版。”陈云龙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一些茶叶压制成的茶砖,一块块拼凑成书本模样,按类别、按年份细心摆放陈列柜;博古架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物品由紫砂壶一类的茶具组成……
在陈云龙先生的办公室、住所,滋味甘醇,汤色嫩绿,叶底明亮的各种茶经他珍藏的紫砂壶一泡,伴着他眼角眉梢带着的浓浓的笑,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一幅很书香气的样子。他非常爱茶,不管哪一次,只要见到了好的茶叶和茶具,眼睛就一直盯着那上面去,那种眼神,好像看到情人一般,并不大的眼睛都比平时大了很多。他喜欢喝茶,能喝出露水没干采摘的茶和雨水没干去采摘的茶,甚至还能喝出炒制过了火候的茶还是未到火候的茶。
近年来,随着武冈乡村旅游节带动产业链的迅猛发展,“卤都”武冈声名鹊起。但武冈也有一种茶,叫做“青钱柳”,此茶在明代就因藩封武冈的朱王“宣风雪霁”堪比都梁兰香。就像普洱茶一样也是一个古老的品种,近年来得到了政府和民间共同的护持和发展,但迄今为止,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仍然没有得到明确认识。很多时候,陈先生因此也会在跟外地的茶友聊天时,但凡谈起茶文化,拿起茶杯,不是饮茶,而是将“青钱柳”像云南的普洱一样,作为一种朋友圈互通有无的相互交流,向外界推介武冈本土这一款非常不错的特产,让人回味无穷。
我也是云龙先生的茶友和聚会平台的常客。我最喜欢看到他娴熟的动作就是,往往他会在晶莹透明的小玻璃杯内,放入一小撮他最喜欢的茶叶,沏上开水,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让那一片片清香的茶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漂浮,然后很有礼节性的将泡好的茶倒入客人的茶杯中,让茶汤在客人口中回旋,使人顿觉口鼻生香——金骏眉的飘然爽口,碧螺春的柔和鲜甜,铁观音的韵馨醇厚,普洱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
呵呵,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就是我的好朋友,被我称为红楼又一痴、文痴书痴酒痴茶亦痴的陈云龙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