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鲁之洛古稀之年的四本书

鲁之洛古稀之年的四本书

黄三畅 2009-05-06 11:43 9

鲁之洛古稀之年的四部书

我的书架上,有不少师友赠送的书,其中紧靠在一起的有《南宋痛史》、《心中升起一片彩霞》、《走近多伦多》和《小城旧韵》四本,都是鲁之洛先生的大作。鲁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写这四部书的情况我比较了解,每每想起来总是很激动感慨。

《南宋痛史》是6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与广东作家陈占标合作),其写作动因是很令人感动的。还在1996的时候,当时主持珠海《明镜报》工作的鲁先生在一个夏日率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出外旅游,参观了新会境内的南宋最后一场海战的纪念馆——崖山国母殿,就在匆匆参观的过程中,许多少年时就知道的有关南宋的故事,少年时目睹抗日战争之景象,以及而今有些国人忘却了民族耻辱的情景,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就萌动了要写一部有关南宋小说的愿望。以后就着手蒐集崖海之战的有关资料。又经人引荐,认识了也有写那段历史的小说的新会方志家、作家陈占标先生,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此后蒐集史料、积累素材竟花了三年半时间。酝酿成熟,可以写了,鲁先生又花了两个来月时间熟悉电脑操作。他选在2002年春节那一天动笔,有意思的是,开笔之前,自己为自己祝福——在电脑里写上:“新春动笔,大吉大利。祝《南宋痛史》顺利完成!”并把这两句话定格在电脑桌面,一开机就看见。

到了2001年6月10日,历时一年四个月又四天后,鲁先生的祝福成为现实。其间所需要的意志和毅力,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不说别的,一个年近古稀的老者,用已不灵巧的手指,依照还很生疏的指法,在键盘上一个键一个键地敲——不,应该是“按”,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先生的意志和毅力,来自一个老知识分子、一个老作家对祖国的深沉的爱,来自对后辈的深切关心啊。

《南宋痛史》于2002年1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鲁先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但鲁先生的工作日程是排得很满的,他似乎不给自己以多少喘息的余地,很快,他的又一个计划出来了。2002年初冬的一天,他电话告诉我,说准备把自己已出版的几本散文集子中的抒情散文,和散见于各种报刊的抒情散文编成一本书,每一篇文章的后面还拟附四五百字的赏析性的评点,以帮助文学爱好者和中学生阅读、赏析。我自然非常赞成和支持。他又说,写评语的任务要交给我和我的朋友易祥茸,因为我俩都是他教中学时的学生,又是所谓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舍你们其谁”。我给在邵阳市二中任教的易祥茸打了电话,他说鲁先生也已经和他通了气。我俩就决心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久,我就收到先生寄来的整理后的作品打印稿。洋洋洒洒,一百余篇。先生又在电话中叮嘱,评点要写得实事求是,不要拔高,不要说过头话;对他的作品,要提出修改润色的意见:要对得起读者。

2003年春天,我和易祥茸把评点写好,又写好了序言,交给了先生。很快,先生把作了修改润色的作品和评点用电邮发给我。读了之后我发现,先生的修改润色(包括标点)花了很大的功夫,其一丝不苟,简直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如《晓月》一篇,一个句子原先是这样的:“待呼啸的风声吞灭杂沓的脚步声后,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摆在我面前。”修改润色后,“面前”的后面多了一个“了”。当然加得好。又如《令我脸红的一些事》一篇,一个句子原先是这样打标点:“随着先生高兴的一声:‘他就是最聪明的孩子’,教室里爆发起热烈的掌声……”,修改润色后,“一声”后面的冒号去掉了。当然去得好。有些篇什,他几次发电邮给我——每作一次修改润色,就告知一次,有征求意见的意思。真正为读者耗尽心血了。

2 003年1月,题名“心中升起一片彩霞”的抒情散文集就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在社会上尤其在中学生中反响极好。

我最感慨的是鲁先生写《走近多伦多》。2002年冬,他偕夫人邓女士到多伦多探望侨居那里的女婿女儿。在异国他乡,又是那样的现代化都市,作为学者化作家的他,需要关注、参观、访问、考察的地方肯定特别多,作为交往广泛的著名作家的他,要交游、晤会的人也很多,他和夫人,自然是天天奔走不息。路程远的地方就坐车,稍近的地方就是徒步了。那一定是很辛苦的,回家后最应该休息,终究是古稀之年的人了。但是他没有休息,他要写日记。2003年4月4日,我收到他的电邮,他说他在远景网开了一个专栏,每天贴一则“多伦多日记”,希望我到网上去看看。当时我还不大会操作电脑,也不会点击电脑里的文章,第一次打开远景网,胡乱点击开的是3月20日的“日记”,主要内容是他和夫人在寻找一个“峡谷公园”,我被那异国风情深深吸引住了。读后,我贴了一则留言,大意是很有异国风情,读来很有兴味。后来很多天的日记,都写到去寻那个“峡谷公园”,也因此给我设了悬念:究竟找到了“峡谷公园”没有?“峡谷公园”又有怎样的风景?再后来我就从2月17日(跨出国门那天)写的读起,一篇又一篇,越读越“爱不释网”。

除了被日记的丰富内容、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动,我更被先生的老而弥坚、颃强奋争的精神深深打动。先生从跨出过门那一天起到离开多伦多那一天止,凡 天,一天一则,“风雨无阻”,雷打不动,那一则则日记,少则二三千字,多则八九千字,即使一整天坐在电脑边写,也不是轻松的事,而何况是在外出归来已经疲惫的下午或晚上。虽说先生文思敏捷,终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每天他熬夜到什么时候,是怎样克服疲劳,只有他自己知道,或者只有凭读者想象了。在网上,我每读完一篇,都抑制不住激动,总要在后面“留言”,或记上对日记内容的理解和感想,或记上被先生精神感动的心情。我发现还有不少网友留了言,也是“人同此心”吧。日记全部贴出后,我又从头至尾重读了一遍,感慨系之,写了一篇读后感,题名“一面打开的窗口”。文中有这样的话:“加拿大的名城多伦多是这样的?我一天天地翻阅鲁先生的日记,我看到了那里的整洁的街道;绿意盎然的草坪;藏书量丰富(包括有大量中文图书)的图书馆和书店;有大量的‘中国制造’商品的商场,和商场里面的厕所。我跟着鲁先生惊叹五月里的冰天雪地的奇异景色,跟着他一次次地去寻找峡谷公园,跟着他去加拿大的农村观光,跟着他去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旅游,跟着他到一切他所到的地方赏玩异国风光。读着鲁先生的日记,我觉得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离得近了;觉得意识形态不同的那个国家也并不难理解,原先在心目中显得极神秘的那个国度,那层神秘的面纱似乎掀掉了:原来如此!不过如此! ”

不久后就听先生说,长江文艺出版社将把日记结集出版。这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事,只是没料到有这么快。到了2004年9月,15万字的图文并妙的《走近多伦多》就出来了。

这本书出版了,先生又要出一本怎样的书呢?我独自这样想。到了2005年秋季的一天,先生又电话告诉我,他打算写一本追忆古城武冈旧人、旧事、旧貌的书,让世人了解旧时的武冈,以更好地珍惜、保护、建设现今的武冈。他还说打算写15万字左右,在年内完成。我自然非常支持他,实事求是地说,也怀疑他在几个月内能不能完成,因为,他已是年过古稀的人了呀;而且,写这样的书,总不能全靠回忆,总还要查阅资料吧。

先生说做就做,几天后,他就用电邮给我发来一组文章,写的是武冈几条街道、几处名胜的旧时风俗和风韵。以亲历者的口吻,用散文的笔调,娓娓道来。先生给我打开一面尘封的窗口,让我看到过去时代的古城武冈的一些情景,让我吃了一惊:武冈城原先是这样的!以后,先生几次给我发来电邮,每一次都是好几篇文章,小城旧韵的画卷在我眼前渐次展开,让我重新认识了武冈。我以为,以亲历者的口吻叙写,非常好,既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又便于议论抒情,因而也更能够感染读者。如果说那些文章是游记,那么导游就是天真无邪的少年鲁之洛;如果说文章是回忆录,那么讲述者就是年过古稀的世事洞明的鲁先生;如果说那些文章是抒情散文,那么抒情主人公就是小说、散文双管齐下的著名作家鲁之洛。读这样的文章,蒙受到的教益、领悟到的美感,不是一般的游记、回忆性的文章或散文可比拟的。

鲁先生也把文章贴到一些网站上,点击率很高,好评如潮。自然也引起一些出版家的注意,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丁元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也引起一些画家的兴趣,供职于总参的青年女画家刘文文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两个都到武冈来了,他们要“眼见是实”,要“身临其境”,实地感受——感受鲁先生笔下的美妙画卷的余韵。是的,武冈城不是昔日的模样了,但余韵犹存,遗迹犹在,风俗依旧。他们在鲁先生的陪同下,徜徉大街小巷,登临城堞危塔,过城中古桥,赏桥下流水,品风味小吃,听旧曲新谣:联想起鲁先生文章中相关的描写,简直有“旧地重游”之感,刘女士更是有又拍照又速写,忙得不亦乐乎。不久上海文艺出版社就与鲁先生签订了出版合同,刘女士又愿意为作品插画。

在武冈工作生活六年的青年小说家马笑泉为之作序。序中这样写道:“一九三五年出生的他,本身就是武冈的一部活历史。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向他建议,为何不把这一切写下来?见鲁老沉吟不语,我又说,有你这等经历的人,却没有你这样的文笔。有你这等文笔的人,却没有你这样的经历。你不写,若干年后,关于武冈的许多事情就会湮灭无闻。鲁老遂断然说,我会写的。半年后,我收到了鲁老通过电子邮件发过来的一部书稿,名为《小城古韵》。当天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十余万字的长篇回忆性散文。这正是我期待中的那本书:它以生动翔实的笔触,记下了古城武冈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一切美好事物,让我再次溢出满怀的清愁。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它,从而明白我们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古老雅致的事物亟需保护,否则就会消逝于历史的风雨深处。”这一段话很有见地:一是这样一部书最应该是鲁先生写,二是写这样一部书功德无量,三是这样一部书特别值得一读。

书于2006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封四上有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的评点,评点中有这样的话:“ 我读着它,不仅让我向往武冈,也让我回到童年,回到童年居住的小城:那石板路,那钉鞋,那发糕,那卖蚕豆瓜子的小摊子…… ”唐先生的话说出了多少人的“读后感”。读了此书的另一些有识之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鲁之洛的散文也是越写越好,这本书可视为他的代表作。还有一些人看得更深,说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深层意义:人民的思想观念放开了,鲁之洛这样的受正统教育几十年的老干部、老作家,也写得这样放手、毫无拘束了。这些说法,也从一些侧面对作品进行了评价,对鲁先生进行了肯定,鲁先生当感到慰藉吧。

但鲁先生不会沉醉的“鲜花和掌声”中,他的目标是出版800万字作品,他在《小城旧韵》的后记中这样写:“我希望能很快进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新天地,期待一年半载之后,会有一部充溢丰富想象力的新作…… ”

我们也热切地期待着。

阅读 613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后岩洞主

鲁大师,黄老师,都是武冈的脊梁,学习的榜样。

1314年前

游客

以前拜读过鲁老师的书:《绿色的梦》也写得挺不错的!当然也读过黄老师的书《梅君嫂》

来自IP:210.39.43.158

615年前

陈炜

黄老师总结、推介得好!
我只偶而在武冈人网上读到鲁老的小城旧事篇,是否就是?确实是好文章。
《小城旧事》书店有卖么?

1415年前

王孝波

一位懂生活、有学识的老人!

615年前

青松

不如一副麻将!

1215年前

舟子

老人家可惜年纪大了,要不请他出来走动走动,他跟周老爷子一样好玩的!

2015年前

言宋

想读南宋痛史与小城旧事二书。

1015年前

蛮哥

仰望!可惜从没见过这些传说中的......

715年前

王爷

一个令人尊敬的老人。

19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