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人生(散文)
——怀念我的老师庾平焕先生
前几天,突然听到我的老师庾平焕先生逝世的噩耗,心中不禁一阵大恸:唉,又有一位恩师离我而去了。
庾老师享年九十四岁高龄,半年前就得知他已卧病不起了。我与几个同学曾去探望过他,看到那风烛残年的样子,心想恩师的“百年日子”即将来临,当得知他确切逝世的消息,仍然是潸然泪下——近年来,恩师接二连三地去世,我早已习惯这种悲伤的日子。不过,这次我在参加恩师庾平焕先生的葬礼时,淡淡的悲伤却被浓浓的自豪感替代了。
一
庾老师十八岁考入武冈师范,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二野军政大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百废待兴、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向全国青年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庾老师与全国无数的热血青年一样踊跃报名去参军,并做为第一批志愿军奔赴前线去朝鲜打仗……幸运的,虽说左肩膀取了一粒子弹,三年战争结束,他不但幸存下来而且提了干,成为名副其实的连级军官。如果按这个轨迹走下去,他完全可以成为军队的一个高级将领,享受军官的特殊待遇。然而,他却解甲回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为此,他的大儿子不理解,曾多次想向他探过究竟:“老爸,你为何不留在军队呢?”他说:“不太习惯紧张的军队生活。”大儿子又说:“那你当时为何不读完大学,却要去参军呢?”他严肃地说:“保家卫国是每个热血青年的责任,国难当头,我不去,谁去?”大儿子一脸崇拜地:“老爸,您真行。但后来,你为何又不肯当军官,却要回到农村来呢?”这时,他抚摸着大儿子的头说:“爸爸舍不得你和妈妈,还有你爷爷当年病了,需要我回家照顾……”其时,大儿子才八岁,自然是很难理解父亲的选择。不过,从那年代流传的一支歌看来:“我们是热血青年,哪里需要就到哪里,随时听从党的召唤,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在那种大语境下,像庾老师这种选择的人有很多很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也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们难以理解的。
二
庾老师是我初中的历史老师。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初中只有两年,在这两年中,庾老师的历史课是我班同学最受欢迎的课之一。他的男中音略带磁性,口语中带有较浓的乡音,讲课时,语速不快不慢,从容不迫,很有条理。当时,“读书无用论”泛滥,喜欢读书的中学生不多,上课用心听讲的人更是稀少,但庾老师讲课时常常会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两个战争故事,这让学生们很振奋,因此,没有一个学生在上课时打瞌睡,生怕错过了听故事的好机会。
一天,班上一个擅长打听老师掌故的同学告诉大家:“我校老师中最爱整洁的是历史老师,他的被子整得像‘豆腐块’样的。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场立过功,还当过连长呢,要是不回乡,现在只怕要当师长了。”“啊——”这消息一下在班上“炸了锅”,同学们顿时对庾老师肃然起敬,特别那些向往参军的男生,更是把他视为“偶像”,课余时,喜欢模仿他独有的抬头挺胸、两眼平视、铿锵有力的“军人步伐”:“一二一、一二一!”还不时地用那不快不慢的语调模仿着庾老师的“口头禅”:“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忆忆红军过草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养子强于我,买田做什么?养子弱于我,买田做什么?”“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事后,同学们还把这些“口头禅”奉为“人生宝典”。
庾老师从教三十多年,桃李满天下,也许他早已忘记我这个当年特别害羞的学生了,但他对我教育的往事却历历在目,犹如昨日。那时,我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每周收交两次历史作业,因为胆小,不敢敲门叫老师,每次收好作业本,放在庾老师的窗台上,就立即离开了。一次,当我轻轻地放下作业本时,庾老师的房门开了。顿时,我极为尴尬,就如小偷被抓了现场一般,手脚无措地站在那里。这时,庾老师叫住了我,说:“你的作业本送得很及时,很好,但叠得不够齐整,以后要注意。”我连连点头,不敢与老师对视,只是朝他房间瞅,想看看那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豆腐块”,心里直盼老师早点放行。不想,这时,庾老师居然还拉住我的手,说:“老师喜欢学习认真的学生。别胆小,要学会与人交流。”我还是不住地点头。他又说:“点头不行,要大胆地说出来。”我这才小声地说:“好!”于是,他用手抚摸着我的头,高兴地说:“这就对了。”此后,我一改往日遇到老师和长辈只点头微笑的习惯,敢大声地问好了。我父亲看到我这一变化,非常高兴,问我的原因,我自豪地告诉他:“历史老师叫我这样做的。”父亲说:“是那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师吧,他真是个好老师,让我家这个‘小妹子’一下变成‘大汉子’,很好!”
在小学时,我学习成绩好,期期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虽然上课敢到黑板上做习题,但从来不敢上台面对同学讲话,更不敢到学校的舞台上唱歌、演讲或表演了。自从受了庾老师的教育,我就特地逼自己上台演讲、唱歌了,这也让班主任和同学们刮目相看,从此,学校举行文艺汇演,班主任就让我担任领唱或主演,想不到我竟成了一个“校园明星”。这为以后走入教坛,担任班主任工作或学校宣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庾老师真是我人生的一位良师。
三
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我没回过母校,也就听不到庾老师的消息。直至三年后,我与庾老师的二儿、三儿在县中同一个补习班复课,一度中断的联系才有了延续。那是一九七九年的冬季,政府颁布了教师补员政策,基于当时考大学的升学率极低,且复课生活十分艰苦,同学们对前途很渺茫,皆想寻条捷径早日参加工作,因此,班上那几个教师子弟都很兴奋,皆盼父母开恩让自己“接班补员”。一个月后,班上有两三个同学陆续离开了学校,可庾老师的两个儿子仍然按兵不动。
一天下午,我正在教室里看书,只听得一个男同学说:“老二,你爸爸不是早办了退休手续,为何你两兄弟还不见行动呢?”“我爸爸让我妹妹接班了。”“哇——这怎么可能呢,你们四兄弟出去一个算一个,咋地让你妹妹接班了?”一阵难堪的沉默后,那同学愤愤不平地说:“你爸爸太偏心了吧,别人是重男轻女,他倒是重女轻男了。”老二有点不耐烦地说:“‘好男不争祖宗地’,他要我们四兄弟自己打拚,这样才更光荣。”“哦——”那同学摇头叹气道,“不过,如今考大学百里挑一,艰难得很呢,农村青年想找上个工作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哦。”当时,我也为他俩兄弟抱屈,但仔细一考虑,却暗地为庾老师的决定叫好:他一共有四儿一女,大儿子超过三十岁,早已成家了,其余四个子女皆符合政策,且皆聪明好学,但只有一个接班名额,僧多粥少。儿子女儿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不应该厚此薄彼,这的确让父母很为难。他只得顶住世俗的压力,不顾儿子们的怨言,下一着险棋,但这一招算不准能让他险中求胜呢。
果然,数年后,这招人人抱怨的“险棋”竟演变成了一招人人称颂的“妙棋”:老么第二年高中一毕业就考上重点大学,尔后又考上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最终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学教授;老二经过两年苦熬,也考上大学,跃出龙门,成为市里一名人人称羡的公务员;老三复习两年后,进入私立中学,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中学教师;补员的女儿也没让父亲失望,经过多年的奋斗拚搏,她从小学教师、完小校长,中心学校校长,如今竟成为一个全省有名的“百佳校长”。总之,这一招“妙棋”体现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家教的高明,更彰显了一个父亲的睿智。
四
庾老师一向讲究信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着后辈,一家人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曰耕曰读,因此,如今已从一个普通的“草根家庭”逆袭成一个名满四乡八村的“名门望族”:子辈中有政府公务员、教师、教授、医生等七名;孙辈有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八名;曾孙已有两名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未成年的几位也全都聪颖优秀……
庾老师在退休后的三十多年里,曾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担任过县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等职。其余的大部分时光,他与老妻相亲相爱,相随相依,时而在乡间过段安静闲逸的田园生活,时而到城里去看看都市的繁华,时而又在儿女们的陪伴下欣赏各地的名胜古迹……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今,庾老师已经去世了,但他人生的经历却留给了世人诸多的启示:良好的家教是孩子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家风成就幸福的家庭。为了家族的强盛,为了家人的幸福,愿我们每个人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建设,成就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