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日报》(2020年8月6日) 06版
□林日新
针对近日引发热议的浙江满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8月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考生的知识积累值得肯定,但有“掉书袋”之嫌,不适合作为高考满分作文进行推广,高考中更不能鼓励这类文风。
(据8月4日中国新闻网)
又见满分高考作文!又见奇葩高考作文!
想当年《赤兔之死》获得满分赢得满堂喝彩: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观点鲜明,文笔流畅,一气呵成,不仅令阅卷专家拍案叫绝,也令所有能欣赏到这篇奇文的读者赞不绝口,由是作者蒋昕捷也成为各方的争抢对象,虽然他的高考成绩只有527分,并没有达到一本线,最后却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此后,随着事情的热度消退,他也慢慢淡出大家的视线,不过,已成《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他在2010年3月发表了题为《围剿地沟油》和《是什么让揭开地沟油"盖子"的教授改口》两篇文章,使得他再次火爆,被大家称之为最有良心的记者。
然而当年那个高考试卷写甲骨文的黄蛉,这名来自四川的考生在高考时用甲骨文进行作文写作,因为不符合规范,也令评分老师大伤脑筋。据有关专家仔细审视,发现他的作文完全是用一些零零碎碎的甲骨文字拼起来的,根本是文不对题,词不成句,而被判为6分,几门加起来只有428分的成绩。按当时的分数线划定,他连三本都达不到,只能上专科。可因为一名教授的偏爱,竟让他顺利地进入四川大学学习,在后来的学习期间,教授发现黄蛉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有天赋,相反喜欢吹牛,而且他对甲骨文没有一丝兴趣,还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牛,不肯用功,结果令人教授特别失望,放弃了对他的辅导,还放言道:同样的辅导过程,找个中学生认识的字都比他多!
今年这篇奇葩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显然没有达到《赤兔之死》的高度,当然也没有黄蛉甲骨文作文那么不堪,其文运用了海德格尔、嚆矢、树上的男爵、达达主义等词汇,令第一位评分老师迷惑不解,只给他38分,后两位老师给了接近满分的分数,后来经作文阅卷组的讨论,给其评了满分。据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的话说,“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然而,《生活在树上》在媒体公开发表后,立即引起一场大热议,不少人认为如此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高考作文能打满分,这是否有失教育的公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张颐武则评价说,该篇作文言语晦涩,仔细阅读可发现,其中并没有很深邃的思想,甚至在逻辑上也不是很清晰,得满分欠妥。他认为,该篇文章不适合作为范文推广,高考中更不能鼓励这类文风。
笔者记得《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中将“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改为“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一规定告诉了所有考生在答卷中,特别是写作文时,不能使用非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繁体字、甲骨文、火星文、网络语言……满分作文更要讲究观点的鲜明,语言的流畅,内容的充实,结构的严谨等,这是对学生的良性的导向,对于那些综合实力明显不够却心存侥幸,想笔走偏锋,标新立异,孤注一掷的考生,评分老师应当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要轻易就给满分,媒体则切忌借机炒作,高校更不能跟风起哄动辄“破格录取”,这无疑是给广大考生一个错误导向,长此下去必定有损大多数考生的利益,有损考试和教育公平的。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