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明朝的首都从南京搬到了北京,是皇帝朱棣搬的;可鲜为人知的是,亲自定都南京的朱元璋直到晚年都想要迁都,而理由很多人都想不到,那就是——壮美无匹的宫城明故宫,竟然整个在往地下沉。
当年的明代宫城,也就是今天的明故宫,曾经地基下陷而南高北低,逼得朱元璋一度想迁都。
定都南京出于无奈
其实从“风水”角度来说,南京其实本来就不是朱元璋心目中最理想的首都之选。因为南京的地理位置偏南,不符合当时文人心目中“君天下者宜居中土”的传统观念,再加上之前在南京建都的几个王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寿命都不长,作为一国新君的朱元璋对此十分忌讳。最初也有大臣向他建议定都开封,但是他考察后觉得开封的环境四面受敌,无险可守,比较之下,他最终还是定都南京,毕竟南京地形险要,又很富庶。但是多少有点无奈的意味。
明代宫城“前昂后洼”
“朱元璋直到晚年都一度想要迁都。”1392年,朱元璋在一篇名为《祭光禄寺灶神文》的文章中感慨地写道:“朕经营天下数十年,是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这段文字充分说明,朱元璋晚年想迁都,最主要的原因是南京宫城的设计上有缺陷。”
那么,“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还得从明初南京城的修建说起。明代南京城从1366年开始修建,到1386年才建完。这个工程超级复杂又庞大,先后分了几个阶段来完成。首先是在南唐以来金陵城的基础上扩建新城,同时建造新的皇宫。“皇宫由皇城和宫城组成,外城是皇城,内城称宫城,也就是俗称的大内,紫禁城。”皇宫位于紫金山南麓,背倚钟山的“龙尾”富贵山,范围大概在今天的中山门至逸仙桥之间,也就是明故宫一带。
“古人为住宅选址时很讲究风水,必须先‘卜地’,才能定址。”朱元璋对皇宫选址非常重视。据史书记载,朱元璋令军师刘伯温等人占卜新宫,刘伯温受命后四处勘测,向朱元璋推荐了这块具有帝王气象的风水宝地。朱元璋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这一带原先有一个前湖,又叫燕雀湖,建造皇宫需要将湖填平。
朱元璋于是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来填湖,用了大量的土石填燕雀湖“改筑新城”。这就是后来民间著名的“迁三山填燕雀”之说的由来。
湖面改陆地导致下沉
对“迁三山填燕雀”的说法,并不是民间讹传。据了解,在古地图“元集庆路图”中,城东竹桥外有一个面积巨大的燕雀湖,而到了后来的“明都城图”中,该湖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的位置代之而起的就是明故宫。这也验证了“迁三山填燕雀”这种说法的真实性。相传朱元璋还曾经叫人把住在湖畔的一个叫田德满的老汉投进湖中垫底,因为他的名字谐音为“填得满”,取一个吉兆,并为此封这个老汉为神。
“可是即使如此,到了朱元璋晚年,宫城的地基仍然严重下沉。”
由于整个宫城本来就是建在湖基上,和一般的地基不同,地势低洼。虽然经过艰巨的填湖工程,地基问题基本解决,但是仍然埋下了隐患。当时,为了避免地基下沉,朱元璋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在城墙下部铺垫巨石,以及在宫殿下面打进密集的木桩,并铺砌砖石结构的大型下水道等措施。
可惜,不管怎么做,毕竟硬是把一片湖面改造成了陆地,牢固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宫殿地基的下沉现象就开始很严重。整个皇宫的地势,显出南高而北低,现在的午朝门以南一带较高,以北则较低。这也就是朱元璋自己说的“宫城前昂后洼”。“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这很不利于后代,甚至会‘绝后’。”
然而,当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老力衰,没有精力了,于是只得听天由命。
按:民间“地仙”(风水先生)说法,朱元璋死后不过4年,他所传位的皇太孙——建文帝就被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所逼下落不明,就是因为南京明故宫“风水”不好的缘故。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杨柳长风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