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高峡平湖。不在长江,而在资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威溪。湖是弯弯的无规则的长条形,站在土筑的大坝上,看不到尾端,不知有多长;宽处该有一公里多,左侧屏立着巍峨的云山,右侧则匍伏着稍平矮的山峦。水边泊着一条船,我们一行沿内坡石级下到船上,船很快就开了。船是机动船,马达声啪、啪、啪、啪,极有节奏,又不慌不忙。
船上的人多是湖边和湖那头的山民,他们是乘船回家。当然,也许还有去走亲戚的。我的伙伴们是到湖那头去“秋游”的,我也是;但我还隐着一个目的,——我是来寻访白香湖的,是来凭吊两位先贤的。
我俯在船栏上,只见近处的水是墨蓝色,越看下去颜色越深;被船激起的水波像一尾一尾的游鱼,活泼夭矫,又倏忽地变幻。稍远处水面要平一些,一纹一纹的,闪烁着阳光,粲然耀眼。更远处,水面显得更加平静,水色则被阳光稀释得更浅淡。我的目光在远远近近的湖面上搜寻,我说不出要搜寻什么,只是要搜寻。我知道,白香湖,就融在这威溪湖里,那两位先贤的精魂,也应该融在这里,他们的咏唱呢,也应该融在这里——永远地融在这里的。
但我觉得,我已看见了两位明代装束的农夫,而从其儒雅温文的仪态来看,又是读书人。
一个是潘应斗,一个是潘应星。
潘应斗,明崇祯癸未(1643年)二甲赐进士出身,不料翌年遭逢“国变”,遂随明政府离京南下。“濒死于燕齐,途乞于淮泗”。到达金陵后,又被权臣马士英、阮大铖所排挤,“远任琼州之万州者一十六月”。被流亡的残明朝廷招回后,先后任太常寺卿、吏部郎中。可悲可叹的是,朝不保夕的残明小朝廷里,拉帮结派、争权倾轧的事也未曾止息,“皇上”(桂王)也被权臣挟控,应斗先生欲进言而不可能。怎么办?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是很多读书人的人生取向,也是应斗先生的人生取向。应斗先生知道“回天地”已不可能,而“归扁舟”的桨则是由自己掌控的,遂急流勇退,毅然致仕归乡,和胞弟应星卜居威溪冲的白香湖畔。躬耕陇亩,诗书唱和,又与“诸蛮”百姓融洽相处。后清廷三次公车特征,终未再出山。“一隅淡岩小沧凉,不是秦人亦善藏。可倩静魂俦水影,贪他香色老湖光。”(潘应星《白香湖》)这可以认为是不出山的理由啊。
我读过两位先生的不少诗文,那些歌隐逸而明志的诗,我尤其喜欢。“四朝留得冯唐须,六载曾辞弘景冠”(潘应斗《威溪卜筑》之一),应斗先生咏的是他曾像汉文帝时冯唐那样,敢于指出“天子”的过失而匡正朝纲;如今归隐了,就一心一意归隐,彻底归隐,也不像南朝梁代陶弘景那样藕断丝连,做什么“山中宰相”。这样,既淡远洒脱,“活出自己”,也保持了堪称“重中之重”的民族气节。“云中洞口尚吞径,雀到门边不忌罗”(潘应斗《威溪卜筑》之二),你看,他歌的是他们住处,多么高雅脱俗又多么安全无忌。可惜那“云中洞口”已无可找寻,却忽见几只水鸟,在离船不远的小岛旁游嬉,看样子真还“不忌罗”。
船靠左前行了,忽见离水边不远的坡上有一座吊脚楼,一边搭着杉木皮,一边盖着瓦,屋前的坪子里有鸡在觅食,坪子外有篱笆隔着的菜园,菜园里有一老翁在浇水。我脑子里马上跳出这样的诗句:“只为蔬畦频抱瓮,每寻渔艇一枝蓑。”(潘应斗《威溪卜筑》之二)当年的潘氏兄弟,也该是那样劳作的吧,只可惜不见钓翁。正这样想着,又见湖边一棵藤蔓缠绕的古树下坐着一个钓翁,三根钓竿叉向水中。我心里笑起来,两句诗的意境我都领略到了啊。又想,潘氏兄弟和这两个农民虽身份不完全相同,心境情怀也有异,但劳作方式一样,与山水相亲相依的情怀和宁静淡泊的心境也该大体相同吧。
不久船靠了岸,停下了。一位大嫂和一位大婶各挑着一担竹皮箩,竹皮箩没有盖子,却用红色的罗布罩着,外壁上贴着大红的喜字;一个小姑娘跟在身边。——估计是去打“三朝”的。果然不久就听见更高一些的山腰上传来鞭炮声,还看得见端着盛了东西的盘子的妇女,在梯田间的一段并不狭窄的公路上走着,——大概也是去贺喜的。我的眼睛掠过一大片山坡,但见这里有几幢吊脚楼,被红树掩映着,那里有几幢吊脚楼,被翠竹围合着。而三家村与三家村之间,则是一小片一小片的梯田,梯田里黄的是稻谷,白的是荞麦。整片山坡,则是一个斑驳灿烂的世界。我想那些山民,有些可能是从山脚下原先的白香湖边搬上去的,——因了峡谷建了人工湖;他们的祖上,应该和潘氏兄弟是朋友,或许还留下“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佳话。
这时船上有一个眼镜先生说,那山上住的人最舒服,自然环境好以外,人际关系特别和谐,男女老幼都讲礼,又保留了不少传统习俗。又说他有一家亲戚在那里,他每年都要去住些日子。我想,这次是不行了,以后一定要到山上去领受一番“舒服”。那种“舒服”,应该蕴涵着潘氏兄弟的胸襟情致。潘氏兄弟的精魂和他们的咏唱,不只是融在湖里,还渗透在山间的泥土中,滋润草木,播种在山民的心田里,收获精神食粮。
我突然想起我的老师鲁之洛先生《云岭轮渡》,和我的朋友周宜地先生的《岭上渔家》。两篇散文抒写的都是这威溪湖的情和事,或尽心尽力的为民众办事,或勤勉睿智地打捞自己的生活,丰富虽不显赫却不乏诗意的人生:正印证了眼镜先生一席话的题旨。
船继续靠左侧前行,忽见水边长着一株株绿叶垂披的草。我又轻吟起来:“王兰亦是梅花面,落到湖边处处香。”(《白香湖》之二)。我知道,那种草就是“梅花面”的“王兰”,也即汉乐府中有咏诵的“都梁兰”,是做香料的贡品,是“武冈特产”;虽已错过了花期,但能散发香味的不只是花,它的茎和叶都是香的,都是四季常香的。
船继续行进,马达仍啪、啪、啪、啪,我的目光收了回来,凝视着沧浪的湖水。“岩影苍苍树影青,白香何处访湖情。”(《潘应星《白香湖》之一)我默吟着这样的诗句,想,我应该访到“湖情”了。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三畅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