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亟需淡化“吃文化”重视“动习俗”
端午节前一天,笔者按惯例给学生布置一篇有关端午节的家庭作文。为了让文章言之有物,笔者首先向学生提了一问题:“你们知道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说:“赛龙舟、吃粽子!”“除此以外,还有么?”学生纷纷摇头。许久,才有一学生小声地说“喝雄黄酒。”尔后,他又极不自信地补充道:“我是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看到的。”笔者说:“对,喝雄黄酒。不过,雄黄酒有毒,对人身体伤害很大的,不能喝的。其实,端午节不只有赛龙舟、吃粽子,还有插艾叶、挂菖蒲的习俗。我的乡下老家在节日当天,会将艾叶、菖蒲、桃叶等草药捆绑成一束悬挂或插在家中大门,据老辈人说,这样可以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此外,端午节当日,百草是药,乡下的郎中会上山砍不少的杂木枝叶,晒干,制成袪风散寒的风药……”话音刚落,学生们连问“艾叶、菖蒲”是什么东西?笔者一边讲述一边把它们“艾叶、菖蒲”先后输入百度,让学生观察其形状,了解决其习性和药用。
也难怪,自从洋节大势渗入之后,青年人重洋节,不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以致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遗忘,因而不识菖蒲、艾叶的模样,竟然有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端午节简单地等同于“粽子节”。不仅如此,更多的国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理解也止于“吃文化”的层面上,似乎过节就是吃——品尝传统美食: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元,清明节的社饭,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菊花饼,腊八节的腊八粥等。让人困惑不已的是绵延多年的中华传统节日究竟是“精神坐标”的传承形式,还是“吃”文化的代名词?其实,中华传统节日包含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有着更多的民俗活动:春节的拜年,元宵节的灯会,清明节的祭祀和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拜月祈福,重阳节的登高等。如果把这些活动发扬光大,势必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融洽亲情与友情,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国人走出节日的误区,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节日的民俗功能呢?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洋节”重“动”轻“吃”的好传统,改革创新,挖掘中华节日中的文化内涵,淡化“吃文化”,突出“动习俗”,使中华节日不再只是“吃吃吃”——让国民吃肥了身体,吃坏了健康,吃懒了民族精神——这确实是在考验政府和社会的智慧啊。(2016年6月16日选刊在《宜春日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