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峰山位于武冈市东北部的邓家铺镇扶峰村,为镇内最为著名的地标,也是武冈名山之一。
扶峰山,在光绪《武冈州志》(以下简称“州志”)“疆域志”之“龙江团”中,又记作“巫峰山”。名山入方志,山名多沿袭俗称,但少数又经编撰者考订而修改(多雅化),此即为一例,只是并不符合事实。扶,编撰者或不知所指,遂改为巫,取武冈为“黔巫要地”之意。在本地方言中,扶、巫虽同音,却异调,扶为上声,巫为阴平,实相去甚远。又州志之“工作志”载山上有扶峰观,观名扶峰,当得自山名,可见,巫峰山,实为扶峰山。
扶峰观,今名紫府寺,规模颇大,建国初曾被辟作扶峰中学;清时称“紫府观”,据州志载:“即扶峰观,城东长溪乡,宋建。”邓家铺镇一带,在清时属武冈州龙江团(因其内有溪名龙江),龙江团属来苏里,而长溪乡辖溪南里、溪北里和来苏里,又州志“疆域志”载龙江团在“城东九十里”,故州志“工作志”说扶峰观在城东长溪乡。
扶峰山,山名很是特别。本地民间对山峦除俗称山外,还称峰、坳、岭等,但多是单称,即要么称山,要么称峰,要么称岭,要么称坳,而像扶峰山这样名字峰后连山,重叠连称的情况鲜见。雪峰山或是特例,为民间称呼,但古代地理志和方志皆称之为梅山。而扶峰山,山名既峰又山,既显重复,又易致歧义,在州志众多山名中颇为突兀,令人费解。或许是山原名扶峰,后面的山字为民间俗称所加,后约定俗成,便成了扶峰山。
据州志,武冈名山,多称山,而称峰、坳、岭的少有。名山皆有来历,或因地理景色,或因人事传说。即以康熙《武冈州志》之“山川”所载之名山为例,如云山、紫云山、枫门山、白马山,因景色;如南山、大小角尖山,因地理;如宝方山、天尊山、礼仙山、锆轴山和前面提到的梅山,都是因人事传说而得名。
而扶峰山,来历不明。扶峰其名,重在扶字。扶为姓氏,据有关考证,资江流域曾有扶姓存在,扶夷江即由此得名。今隆回、新邵和邵阳城区仍有扶姓人口。而扶峰山一带虽距离扶夷江较远,其地却归属武冈州长溪乡,长溪,即指扶夷江。武冈头堂乡有扶冲,扶峰山北三里又有扶公菴,可见,这一带或曾为扶氏蛮族居住地,扶峰山名或渊源于此。
扶有多义,若作搀扶及扶持解,亦通,则言其峰扶摇直上,陡峭险峻之态,与事实亦符。扶峰山为独立山体,并无其它山相连,兀然耸立于田畴间,仿佛平地突起高楼之势,山体虽小,但扶持而上,海拔高度有六百多米,和同属清“龙江团”的洞头峰、碧云峰遥相比高。
显然,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基于扶峰山之“扶峰”为山峰,而后面的山字为后来所加这一点。
邓家铺镇有“六景”,扶峰山为其一,据传,宋代有诗人撰有对联,嵌此“六景”于其中,联曰:
黄牛耕大田喘气;
蒲扇扇观音无风。
联中黄牛、蒲扇、观音、喘气均为本地山名,大田为地名,唯“无风”为“扶峰”谐音,指扶峰山。但下联意思让人困惑,蒲扇扇观音,风力虽小或于事无补,但总不至于“无风”,且“无风”与上联“喘气”相对不工,因而下联中的“无风”当是“扶风”,而“扶风”正与“喘气”相对——蒲扇扇观音扶风而来,语义晓畅,亦合律。由此看来,对联中“六景”皆实名,“无风”实为“扶风”,而并非“扶峰”之谐音,那么,扶峰山或为扶风山。
扶风,当出自扶风郡,扶风郡为马姓主要郡望。战国时代,赵国宗室赵奢曾封马服君,子孙后代便以马服(后简称马)为姓,伏波将军马援即其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在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成为望族,并由此向全国发枝散叶,这一脉便被称之为马姓扶风郡。唐末五代,马殷在湖南建立楚国,使得马姓人口得到更大发展,迁徙播散范围更广。
马姓是武冈州望姓,也正是邓家铺镇大姓。据光绪《武冈州乡土志》记载武冈州“马”姓:“扶风郡,羽音,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因氏,明洪武初由江右迁本境,今传十九代。”又据邓家铺镇马姓族谱,此地马姓人正属扶风郡,他们先人的墓碑山字头下多刻有“扶风郡”三字,以彰显其郡望。
情形也许是这样,人们惯常以姓氏命名其院落和田地,而马姓扶风郡人迁入武冈扶峰山一带较早,便以他们的郡望命名其居住的田地和高山,因而,扶峰山实为扶风山。如此,今名重复歧义之惑亦解。这是扶峰山山名由来的第三种说法。
原发于20220215《邵阳日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阿旧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