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武冈名贤中,我所见过面且有书信来往的有:刘虔、彭先初、萧泽曜、程育才。还有从没见过面的龙世辉老师。
一、刘虔
刘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后任文艺高级记者。其时,我与他通过几封信,我因没有大作,不好意思老是去信麻烦他,就没有再给他去信了,很对不起他。但我经常在报刊读到他的散文诗,1988年他出版了散文诗专集《思恋之声》,专集分上下两辑,上为《江山之恋》,下为《大地之思》, 两辑内容全部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他善于散文诗,连他对散文创作的评论都充满了散文诗的味道,“散文是生命长河中的飘流者。峡谷间的湍流,漩涡下的暗礁,岚云丽日,渔舟晚唱,雷,雨,风,雪••••••写满了他那不甘寂寞的没有终止长旅!”
2004年12月20日清晨,电话铃响,一提话机,声音传了过来:“我是北京,我是刘虔。”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他说,我回不来,但对家乡还是很有感情,我现在还记得武冈的文学朋友们。接着,他一个一个地数了起来,数了以后,他要我一一代问好。我告诉他,武冈作协创办了2004一本《武冈文学》。他听了很高兴,说,呵,太好了,能不能每期给我寄一本来,好想看一看家乡的东西。话还没有打住,时间却已过去了四十多分钟。2006年9月18日,他回到武冈,打电话给我,要我陪他到老城区走一走,我邀熊烨一起,骑着两辆摩托,他坐在熊烨后面,颠颠簸簸地,从水西门进城,武陵井,三义宫,文庙,王城公园,一路看过去,我拿着相机,一路拍过去,在武陵井,他走近井边,扶着眼镜,仔细地看,一连自言自语:“呵,这是我小时候经常来的地方,还是这个老样子。”在王城公园,在奎文阁前的坡地上,他往草地上一坐,说:“来,给我照一张。”他一路走,一路接到催他走的电话,还没有看完,就走了,连中饭也来不及吃。照片,嘱我用电子邮箱给他发过去。
二、彭先初
彭先初,解放前夕即投身军旅,任记者,后回到地方,还是记者,曾任《中国建设》杂志编辑和《神州学人》杂志副主编。在长达五十年的笔耕生涯中,写出了大量有份量的作品,其数量之多,他自己也无法计算。他的文字功底很深,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一口气就写作出版了《王老师谈语法》《王老谈•••••》等15本书,退休以后,他本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依然伏案笔耕,操劳不已。 由于操劳过甚,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他仍然不改初衷,坚持笔耕。2006年,他将他的佳作精选了一部分,编成一书,也许是因为他久住北京朝阳门外西外花园住出了感情,或许只是把住在西外花园的文章收集成册,他的书就名叫《花园寻梦集》,他题上字,寄了一本给我。
最见他的学识功力的是,他花了整整8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150万字的煌煌巨著《诗韵字典》,这是对中国诗联贡献很大的一本书,他将宋代出的《平水韵》里的常用字,挑出,一个一个地注上古韵,再标上新韵,再以古诗词为例句,一个字一个字地举例,就是抄,也难免不出差错,更何况是作为工具书。可见工程之浩大。没有学识,不行,有学识,没有决心和毅力也是做不成的呵。在宋代也只是简简单单地将字按韵分开,没有展开,没有举例。当代,这么多搞语言文字研究的人,也没有做到这一点,而他,用业余时间将他搞了出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当代诗联文坛上的一大盛事。随着时间的久远,他的这个贡献,将会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可惜,出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只出版了一千册。远隔千里,他给我寄来了一本。
这本书,耗去了他巨大的精力,别的不说,光是稿纸,他不是一捆一捆地买,而是一箱一箱地买。他自己也不知道买了多少箱。他专门从老家请了两位亲戚给他抄稿子, 一抄半年,两位亲戚的生活费和零用钱,他是用自己的退休工资支付的,书编出来了, 眼睛却搞坏了, 他对我说:"小杨, 我现在看到路边的电线杆是弯的了", 这还不算,编辑中,他风雨与共几十年的发妻却因车祸突然去世。
九十年代,他两次回武冈,我两次见到了他,现每次通电话,他都要问一问,武冈怎么样?家乡又有哪些新的变化?1994年,武冈大水,他在京城,得知消息,忧心如焚,写诗遥寄:暴雨敲窗阵阵狂,惊呼小院水汪汪。遥看泽国人爬屋,我寄忧心与都梁。
(续:武冈文友琐忆 (十八)萧泽曜)
sany1189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都梁乡士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