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苏九皇先生透过易理谈书法

苏九皇先生透过易理谈书法

林智轩 苏醒/都梁 2013-07-17 16:29 3

苏九皇先生透过易理谈书法

苏九皇先生透过易理谈书法

作者  林智轩

书法艺术和易经卦数一样,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华夏我们炎黄子孙,通过劳动和智慧共同创造的集体财富。我们人类从最早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变化万千方块文字

书法,我们人类华夏祖先发明了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人类东方文化独特的书法表现形式。古往今来,我们的行文述语,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时至今日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电脑打印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软性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结构、点画、布局以及章法等内容。例如,在软笔书写时的执笔,要掌握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而运笔时侧重于中锋铺毫点画都要均匀、意到笔随。我们汉字的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在布局时要注意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

相对于中华另外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周易易理而言,其原理也是一样,我们人类使用的手工工具,是抒发我们人类进步的一门情感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所有传统文化特殊性的一个重要载体。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能够充分体现书写工具的性能,是书法艺术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易理也是如此,开罗盘堪舆周易易学便无从谈起。所以,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轨迹来追溯,我们人类的文明艺术,融汇了千年中国古代智慧的民族情怀和集体结晶同理,书法和易一样,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和谐的表达方式,在和谐中给们以最佳的生活与生命状态,从而带来视觉上的艺术观感,这是所有追求高品质生活人的共识。

作为时下在互联网时代极力推崇传统文化、致力于挖掘中国大陆与港澳台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由深圳和香港传统文化协会联袂打造的华传统文艺家栏目,在各门户网站推出了一大批社会贤才。今天,作为本栏目常驻深圳的编者,有幸采访了来自于湖南的堪舆名士苏九皇先生,请他就书法艺术方面的范围谈谈他独到的见解。

因为笃信佛教,苏九皇先生别号东坡居士。苏先生亦精书画、通金石。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具有我们中华文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在这里,苏九皇认为,就像周易的先天八卦一样,伏羲画卦也是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与宇宙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不无关系那么,仓颉造字,是以大自然相关物体形、音、义代表了物我相融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当然,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艺术的独特的气韵苏先生个人来说,他是十分喜爱颜真卿颜体书法中正大的气象都让人心生向往。至于二王的气势磅礴,那种尽心尽情书写的洒脱气质,也是我们要在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在韵味中所追寻的一种忘我的思想境界

虽说很多人都以字抒情,但东坡居士苏先生个人却很少着意去创作作品,的书法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每每在青灯黄卷和晨钟暮鼓中,抄写经典古籍羊毫在纸上摩擦发出轻响,这就是的书写状态了。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有好的灵感出来,这样的意外之喜也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虽然书风随意,但还是会对所要创作的作品,总体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他会注意到。要如何进入这个过程中去进行章法布局,做到心中有数。不过,苏九皇先生也表示很遗憾,因为现在毕竟有很多人习惯于拿笔去写字了,这是当今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研习书法,不只是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捕风捉影的探讨。而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华夏的炎黄子孙,我们都要尤其是汉字给我们所传达的信息要深入地去了理解,就或多或少让我们下意识地去承载起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内在修为,这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修养都是很有好处

应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确确实实有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我们古人引以为豪的书法教育,也丢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东西尽管如此,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书法,投入到了书法学习和创作当中去是一个非常不错文化传承体现苏九皇先生还是觉得,我们要大力倡导书法教育应该从中小学时期的孩提时代抓起,也要列入社会教育评价体系。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提高书法艺术的参与度,重新焕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和人们,负有重大意义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很难现象,一位民间堪舆工作者,他的书法爱好和文化功底与周易易理有着怎样的关系当编者问及这个问题,苏九皇若有所思。他说这离不开因为从小就喜欢古文、诗词,喜读古圣先贤的著作有一年他刚好七八岁的时候,他随当时就已经行走江湖看风水的大哥在一个旧书摊前买到了一本《书法与古籍》,看到有关于宋时期的文化概况时,对于历朝历代那些文人雅士特别是唐宋八大家苏东坡在书、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时,他就曾经羡慕不已而暗暗地在心里立誓今后也要在书画文章方面同时发展。后来大哥又为他想方设法找到一本《苏东坡手书养生论》选字本字帖,每天至少临写一遍,有时兴趣好的时候或写两三遍这样坚持长达年之久。

因为母亲信佛,后来他又帮母亲抄写书法古籍《三十二篆体金刚经》。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慢慢的习惯性的逐页逐页地翻一个词条一个词条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并且,他还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片段摘抄下来,按词意分类,如:描写修心者为一类,描写养性者为一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古典文学名著也多有涉猎,以充实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这些都为以后的书法、文学、诗词、楹联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为追求易学堪舆铺垫了一定的文化功底。

纵观古今,凡在艺术上有成就者,基本上都有很深传统文化功底,这些人不但有笔墨精品传世,也有优美诗词、文章被人称崇乐道苏先生正因为自己感悟到了这一点,并在慢慢的人生道路上进行不断地学习实践,按照他自己默默追求既定方向前行,才在人生的漫漫长途及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小时候,或许只是局限于喜欢写字,并且在身边的同龄人中,也算是会会画比较好点的。易堪舆之后,才真真正正走上了漫长的书法学习之路。对书法的学习,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执着。除了在一些名山大川看到好的书法碑帖之外,无论是人家的门前还是山林石碑上,只要看见有写得好的字,就十分惊喜,反复揣摩,并以之作为学习书法的动力,不断激励自己向书法之路前行。至于是否受到易理易学的熏陶,或许也与八卦易理的推断,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大哥,就是当地非常有名气的地理堪舆师,每每到闲暇之时,喜欢讲些文化传承的故事给从中可见大哥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积累,这也是对影响深的。后来又耳濡目染地兄长那里直接受到书法熏陶,所以,母亲和大哥的殷切期盼,却给了一辈子用之不尽的前进动力

     通过这次和中华海峡两岸传统文艺家栏目组的专题系列访谈,编者也很高兴和苏九皇先生一起,从他自己别具一格的角度进行了自我解读。因时间关系,末了,苏先生也就本栏目系列的专访,经过自己多年的书法实践和对本栏目其他采访过的文艺工作者的仔细观察,他最后给编者结语是:我们的书法艺术,必须继承传统也就是说,我们要临习古人法帖我们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多练多写才是必经心得。与此同时,我们在增加书法元素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广开自己的艺术思路我们在创作时才可以做到既能随心所欲,不限于一家一派,又能不失书法的规矩、法则。

是的,俗话说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天道酬就是说我们的从艺之路,也就像苏先生所说的从易之路一样,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中国书法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就是需要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传承。所以,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发展。

最后,苏九皇借用了才华横溢的苏试一句话: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也说明了我们的艺术追求之路的漫长和不易我们只有辛勤学习,用最大的功力扎入传统,又能果断地从传统中走出来,把从传统中吸收的营养融入到自己的意识里,才能让我们自己学而能化,进而进入随心所欲的创作中这样见传统功力的底蕴,又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阅读 5491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兵子驼

楼主,你现在也不错,文学方面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

7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哥哥,许多方面还要向您学习。

2013/7/20 20:11:33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