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叫山圣庙,老人们说不清楚,我想应该跟他们背后的云山山神有很大关系。俗话讲,靠山吃山,广袤的森林资源为古时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柴火、修建房屋的木材,人们对云山视若衣食父母、敬若神明。由于山势陡峭,沟壑深重,人们上山危险系数很大,因此伐木,狩猎出门之前给山神烧香施礼,祈求山神保佑、以保平安而返。于是逐渐形成了当地人们敬山神的传统。这与临水的人们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与出海打渔满载而归是一样的。
那么清朝以前又为何在这里建了翠隐峰寺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许久,还得从武冈名僧无涯说起。
公元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无涯和尚(公元1566—1626年)慕名从南岳来到武冈,开始了以云山胜力寺为主的武冈佛教鼎盛时代。他在武冈呆的26年里,胜利寺住寺僧众达500余人,方圆数百里的香客也纷纷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因此也带动了武冈寺庙的蓬勃发展。据《武冈简史》宗教篇记载: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境内有寺庙1377处,僧侣近4000人。我想翠隐峰寺当列其中。无涯圆寂后又经历了多次佛难,1951年土改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寺庙惨遭灭顶之灾,直至1976年文革结束后几年,境内才先后恢复寺庙9处,善男信女捐资新建小寺庵68处。1992年武冈县佛教协会成立后,武冈的佛教事业又开始盛行。
如此推测,1992年版《武冈都梁文抄今编》之所以将翠隐峰寺作为都梁名胜古迹录入,可见其当年应具有一定声誉才对。可惜现在手头的资料对其毫无笔墨,实为遗憾。
我们暂且不去穷究其历史,言归正传。我是奔着一个“隐”字而来。翠隐峰到底隐在何处?
我们再来看前面的图一:翠隐峰非常小,呈圆形,位于众山头正中央。她座东南朝西北,而西北正好是翠云峰,正北又有杨柳峰,整个就像云山这位慈母的双手将这颗掌上明珠拥入怀抱。因此我们站在翠云峰口(图二)是看不到翠隐峰的。这大约就是翠隐峰名字的来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