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华
又到一期一度的期中考试,每次“大考”一过,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在乎学生的作文被判了多少分,判得大体上准不准。结果某个年级的某个教师就拿了三篇学生作文找上门来,问我这三篇作文究竟该各打多少分。
这三篇学生作文,一篇情真意切,朴实流畅,可以给个高分,却得了19分(满分30分);一篇简直没有一句话读得通,满版胡言乱语不知所云,只偶尔闪现出几个读不通的华丽句子,完全可以判个低分,却得了28分——竟接近满分;第三篇和第一篇一样,只是字数稍少了点,被判了个15分——不及格。
按常理推断,这可能是教师阅卷不认真造成的。我也更愿意相信事实是如此——尽管这样的事实也相当可怕。但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一直认为,比起其他的问题,中国教师的责任心问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具体到这几篇作文的判分,要知道,第一篇和第二篇作文即便单从“表面功夫”上看,无论字数、卷容也都差不多。所以,我是没有足够的底气来相信只是“看得不认真”造成的。
问题还不单单是看小学生作文如此,连高考作文阅卷也一样。我们当然不能把高考阅卷场上所有的“作文误判”都归结于阅卷不认真,因为事实上还有比阅卷不认真更可怕的:一些语文教师不仅自己缺乏写一篇好作文的能力,不仅教不好学生作文,也根本没有能力分辨出一篇作文的好坏来。
教师教不好学生作文,是情有可原的。就是由莫言来做作文教师,也不见得能教出几个小莫言。但现在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写出文章来了,甚至是写出比较像样的好文章来了,教师却分辨不出个好坏来,这就不能原谅了。
所以我说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要读书作文,首要的意义还不在于让自己写出多好的文章来,而在于让自身建立起语文的美学趣味来。语文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像样的文学读者,至少在文学鉴赏中要有起码的辨识好作品、好作文的审美力。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对好文章、好作文的辨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好作文,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读到好作品,在自己作文时也能够写出好作文。
不要以为在各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上都能读到许多教师洋洋洒洒的文章、论调、观点、思想,就对教师队伍叫起好来。那毕竟只是教师这个庞大队伍里的极少数。出一个教育家,在今天的教育里是很耀眼的,但培养一个教育家,对教育的影响实在是并不大。问题的焦点还在于整个教师队伍,整个教育工作者队伍,这个队伍里的每一个教师、领导。是他们,在实施、贯彻、落实、影响、改变、推动——当然也很可能在阻碍中国教育。
这些年来,也不时读到肯定中国教育成功的文字,这里面固然有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能给人一种信心与力量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轻易掩盖一些事实的真相。
我曾在《拿什么给你,爱阅读的孩子》中写道:
好在,今天,中国的语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也没有我们所担忧的那样糟糕。不管我们如何理解语文、看待语文,甚至折腾语文,中国语文一直就在默默地、倔强地如同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地在繁衍,在生长,尽管有时不免要弯弯曲曲地长一长。
其实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就如同语文一样,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在这种弯弯曲曲的夹缝中顽强地生长。如果把这种夹缝中的生生不息、勃勃生长、自然成长、甚至侥幸成功,当成是教育的成功,那就真是给了教育一个很大的讽刺。
这就像有一个全心致力于搓麻将的家长,或是一个沉醉于“虎狼教育”的家长,他的子女也照样蓬蓬勃勃地成长起来了,但我们总不能轻易就说:这一家的家庭教育还是很成功的。
* 本篇最初发表于《湖南教育》B版2014年第8期,发表时题目改为《修炼自身的鉴赏力》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钟世华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