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耙”事知多少

“耙”事知多少

先进文化 2022-03-13 12:20 2
冷面书生点评:犁田耙田,耙出了不劳而获的食粮,也耙出了一年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铁耙十齿,挪耙二十四齿。农人的艰辛,唱响了一首歌谣:牛出力来牛吃草,东家吃米我吃糠。卖盐的喝淡汤,当奶妈的卖儿郎,泥瓦匠住茅房……

“耙”事知多少

“耙”事知多少(散文)

 作者:杨进文(苗族)

   惊垫已至,万物复苏。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见到苗族村民在田里忙碌的身影。其时,我不禁想起曾经农耕时使用过的一种劳动工具,叫做耙。

   耙,其结构相对简单,高一米有盈,长一米绰绰有余。上端是木架扶手,下面有耙齿(子)十二个,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下方的两端各有一只“木脚”,是便于用来连接牛轭上的绳索。所有的耙齿齐心合力,埋着头、挺着腰、钻着泥。不计得失,风雨无阻,在农夫的操作之下,砥砺奋进。我深有感悟,耙子(齿)精神与钉子精神相照应,其特征与农民伯伯的风格相吻合。

   我家至今还保存着耙。农民在使用牛耙田时,是第二道工序。先犁后耙,将已犁得凹凸不平的犁泥,然后用耙进行反复平整,一般是先竖后横,把田中高处的泥巴用耙装赶到低处,可谓“扯高补低”。将水田平整如镜。

  耙,犹如一把大梳子。刚刚耙过的田,“梳印”明显可见。种田经验丰富的老农,在灌水耙田时,对田水的深浅把握有度。因为若是水过浅,田间犁壁,难以化为泥浆;如果田水过深,所耙过之处的杂草就未“倒茅”(没有被泥浆掩盖)。

   常言道:“(若)没有犁倒,就要耙倒”!其本意是指在犁田时,如果间隔了少许犁路未到位,就要在耙田之时弥补起来呢!而其含意则不同了,是比喻社会上个别阴险狡诈之人,与人相处,总是居心不良,要盘算着别人,处处地方要占便宜。

   俗话说:“犁是犁路,耙是耙路!”。其意与“一是一,二是二"或者“钉是钉,铆是铆”。是相近的。比喻办事认真,毫不含糊,不混为一谈。

   歇后语:“猪八戒的武艺——倒打一耙!”。有个别人做错了事情,不仅拒绝对方的指责,反而还要指责对方,甚至把把罪责推到别人身上,称之为“倒打一耙”!违背了常理,人们深恶痛绝!但是,“倒打一耙”的“耙”却不是农具的犁耙了。

   看了戏剧《刘三姐》,我清楚地记得刘三姐与三位秀才对歌。

   刘三姐:“富人只会吃白米,手脚几曾沾过泥,一块大田交给你,怎样耙来怎样犁?”。

  罗秀才:“听我言,家有千顷好良田,耕田耙地我知道,牛走后来我走先!”。一时弄得众人捧腹大笑。足见罗秀才是一个不知农事的彻头彻尾的“烂秀才”。

   上个世纪中期,农村实行集体化。农忙时节,生产队里举行过,男劳动力搞犁、耙工夫竞赛;女劳动力搞插秧(田)比赛。那场面干劲十足,热火朝天,一点不亚于篮球与拔河比赛那么惊心动魄呀!参赛者把事先领导倡导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完全被“颠复”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农耕文化,博大精深。耙子(齿)精神,永远激励我前行!


阅读 5869 15
分享到:
评论列表

俗素者

一个“耙”字道出一种农具的构造和作用。
一句“犁是犁,耙是耙”和“不犁着就耙着”阐述了正反两种思想,文章意义重大。

82年前

作者回复:

周老师的评论精彩,衷心的谢谢你!

2022/3/20 18:32:20

冷面书生

犁田耙田,耙出了不劳而获的食粮,也耙出了一年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铁耙十齿,挪耙二十四齿。农人的艰辛,唱响了一首歌谣:牛出力来牛吃草,东家吃米我吃糠。卖盐的喝淡汤,当奶妈的卖儿郎,泥瓦匠住茅房……

122年前

作者回复:

颜老师见多识广,在此,多谢您的夸张!

2022/3/14 22:32:24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