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唐三藏,你就了解了中国佛教的溯源和初衷。
时常与几位高僧大法缘在一起。说其是高僧大法,主要是他们的名气大。其一者,享有一方威名,独霸僧坛,所到之处,无不甘拜下风,溢出佛风多崇尚功名利禄也。其二者,善搞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是身立处,无不寺观宏伟耸立,招来一地人气。其三者,精于法事,处处坐堂主法,无不梵音峰起,彰显佛事活力。此乃真属政治和尚、商业和尚、职业和尚之典范也,时日下,所谓最吃香非三者莫属。
分门别类是我对他们的总体印象,可见,今日之佛门能人辈出,出就出在这佛之弦外之音更能修成正果。昨夜柯梦圣地求法的大唐祖僧玄奘法师,用喃喃咒语起解我大佛之真谛。
玄奘大师的高,高就高在他是中国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第一人,深受佛学熏陶,求知如渴,四大皆空,修得慧根,高深莫测。在印度那烂陀寺,有一波罗门在门口挂十余条理论,狂宣,如有人驳倒一条,他愿把头割下来认错。很长时间无人敢驳,玄奘胸有成竹,驳斥得淋漓尽致,让波罗门人五体投地,自觉请求照约办理。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就跟着我当佣人吧。”可见,高就高在他在印度各地影响巨大,在印度佛教界公认玄奘是佛学的最高权威,名扬印度全境。而我之所见的高僧的三高与玄奘大师的相比,颇有异处了。政治、商业、职业,应不是佛家所考虑的事情,破万卷藏书,才不虚图一“释”姓。而今谈“藏”者有几人能“高”?
“高处不胜寒”又是当今僧界一大通病。时日下,大凡出家佛门,不为修得一方净土,寒寺人稀,连挂单的都很少。而大都象明星大腕般,喜好在豪华奢侈的肥院打坐亮相。
出家为何?在于一心向佛,做个苦行僧方乃真谛。此理又得从三藏起解。
玄奘四海为家,通读全国各地佛学经典,访遍了各地著名高僧,苦钻各家学说,凭他此时的修造,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了。但他却仍不满足,学得越深,疑问越多。为了了解佛经真义,寻求佛教究竟,踏上了西方取经的艰辛坎坷之道。
当时西部有突厥,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早把生死置于身外。连闯玉门五关,累死了马,吓跑了两个随从,感动了官府差役。闯关后,在莫贺延啧800里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伴着自己的影子前进,焦急疲倦中,一时心慌失手打翻仅有的一皮囊水,简直到了坐以待毙的地步,真想把瘦马的头调转往回走。走了少段却忽然想到:“我自己宣誓,若达不到印度,决不往东走一步,现在我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坚定的继续西行。
在沙漠中5天4夜,滴水未进,全身焦躁,嘴唇出血,呼吸困难,人马倒在沙漠里昏了过去。过了半夜,在凉风中打起了精神,勉强走了几里路,终于发现了绿油油的草地,化险为夷,终于到达伊吾国境。
在伊吾、高昌等国,他都坚决谢绝国王们的厚酬盛情挽留,又翻山越岭一年,直到天竺。终于看到了伽耶城,来到了5丈多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苦修的菩提树下,参见了西天灵山释迦牟尼说法的地址。这些实地的考察,是玄奘对佛经的理解更深入了。在以后的6年里,玄奘走遍了印度大小100余国,所到之处,无不参师拜学,质疑问难,同时开坛布讲。
戒日王曾一再诚恳的挽留玄奘在印度。还有一个国王表示,只要玄奘肯留下,愿意为他建起100所寺院,但是,玄奘在印度留学15年中,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祖国,决心回国。回国后,得到宰相房玄龄的亲自迎接,长安市民在朱雀大街开了欢迎大会,长安的僧尼数万人,排着队,把玄奘带来的经卷佛经安置到弘福寺。全国上下,包括唐太宗在内,都被他的顽强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唐太宗曾劝他还俗帮助治国,都被他谢绝了。
玄奘的高,在于他不畏艰难险阻,不为名利所动,高在于他赤诚的爱国爱教,从无妄语,长期艰苦的为中国的佛教真谛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为中国开创了璀璨的佛教文化先河。
当今,做一个真正的和尚,应该始终坚持学做一个象“三藏”法师这样的苦行僧,为弘扬佛法中的劝世救人的积极因素而奋斗,不能带有丝毫凡俗杂念,否则有伤祖师爷费劲心血创造出来的光明磊落佛风。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向平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