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最是云山诗意浓

最是云山诗意浓

黄三畅 2011-12-20 13:28 15
钟文晖点评:云山,耐人寻味,浸润诗情,浓郁诗意,撩人诗兴。

       我陆续写了一些所谓乡土散文,其中包括“都梁十景”。“都梁十景”今年以来在武冈报连载了,其中有几篇也在省内外一些报刊发表了,武冈人网也贴过一两篇。我打算借人网一席之地,把“十景  ”全部贴出来,以求朋友指教。                                     

 

 

                                                                         最是云山诗意浓
                                                                    ——代“都梁十景巡礼”之一:《云山清晓》
                                                                        黄三畅
        矗立于武冈城南面的云山,是一座诗意盎然的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政要,不知有多少人在登临游赏之后情不可抑,而“歌以记之”。
        先看这一首:“苍深翠浅瀑峥潺,/岂谓逃嬴始爱山。/一炬咸阳秦冢赤 ,/紫霄巍立晓云间。/”这一首的题目是“云山清晓”——“云山清晓”是旧时“都梁十景”之一——据传是唐代王昌龄的大作。诗歌把云山最重要的特点集中抒写出来了,或“苍深”或“翠浅”的林莽,“峥嵘”喷溅的瀑布,潺潺的溪流——画面生动而富于诗情。又写出了《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湖南考古志略》上记载的云山的重要典故:秦始皇手下的两员大将卢生和侯生,被秦始皇派出求长生不老之药而逃到楚南的云山隐居起来,又终于修炼成仙。更重要的是,诗歌给人以强烈的沧桑感,也让人读出了诗人如“紫霄巍立晓云间”的不屈与尊严,正体现了“七绝圣手”王昌龄“我手写我心”的创作风格。山以诗传,诗以山传,这也是一例。
        另一首写“都梁十景”之一的“云山清晓”,据传为宋代陈与义的手笔,落墨则不同。“崒嵂奇峰万叠横,/山花开后暖风轻。/楚天曙色平分处,/一带烟光画不成。/”诗歌既抒写了远望云山所感受到的磅礴雄伟,又抒写了身处云山所见所感的花开风暖,还深深感慨云山的烟光太美而画不出来。陈与义是洛阳人,靖康之难后流离湖湘,后结茅武冈乡间,离乡别井、饱经忧患的他,只好用楚南清秀的自然景色来抚慰受伤的心灵了。而诗人巨笔一抹,即为云山抹上了一笔浓浓诗意,真是功与山齐了。
        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座云山,一百个人咏云山有一百种感慨,一百个人笔下有一百种“诗意”。明代藩王室的朱企钅尤有一首“望云山”,是这样写的:“咋看秦雾彻,/撑出青芙蓉。/跨地几十里,/朋天八九峰。/豁眸如在卧,/选胜不烦筇。/郁郁青葱里,/痴龙壑可游。/”“秦雾”用的还是卢生侯生的典故。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古老云山终年云雾笼罩,而一旦云开雾散,云山露出的峰峦就像片片青芙蓉。接着写云山之磅礴崔嵬,七十二峰与天“朋”。然后就写他游览云山的愿望。朱氏是明末人,他可能已看到明王朝岌岌可危而郁郁寡欢,欲寄情山水,而“郁郁青葱”的云山是最好的选择。明亡后他易姓金,不知所终,抑或是“诗意”地隐居云山了。
        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有一个叫舒作楫的武冈人,虽是拔贡,但只做过候选教谕,不过看来他很会借山水的诗意冶性陶情。他洋洋洒洒,居然写了《云山十景》,共十首,每一景角度都新颖,立意都新奇,而不落窠臼。请看《仙桥横汉》:“碧山凹处小桥横,/隐约银河略彴平。/入夜秋涛声万斛,/却疑风起怒涛生。/”云山上的“仙桥”是一座凌空如虹的天然石拱桥,两旁是万丈深渊,并没有“怒涛”,“入夜秋涛声万斛,却疑风起怒涛生”,非有独特感受,非有丰富的联想,是写不出来的。我第一次到仙桥,是在秋天的上午,那时没有风,但两边深渊仍然云涛翻滚,时有恶浪冲上来,让人不能不贴紧桥墩,生怕被浪涛卷去而葬身鱼腹。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清咸丰四年(1854)郭嵩焘咏云山,意境可就大不同了。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已是薄暮时分,双眉不展的郭嵩焘踱步武冈城南一条小街,猛抬头,但见云山屹立南天,千沟万壑,烟云奔涌,就顿时为之一振。眼前景物,腹内忧思,胸中豪情,相融相合,而有如熔岩将喷。于是旬步之间,一首题为“出南城郭外,微雨忽霁望云山”的七律吟成:“峭风吹雨城南路,/七一峰头有晚曛。/石鼎寒融秦代雪,香炉时挂楚天云。望边钟声冰霜路,/愁里烟尘郢鄂军。/安得卢侯相接引,高通呼吸九霄闻。/”郭嵩焘是清道光进士,后为著名的外交官。那年,他是奉曾国藩之命来湘西南武冈一带为湘军办理募捐的,时湘军正在湖北和太平军激战。从这一首诗可看出,郭氏是很熟悉云山的景物的,七十一峰呀,石鼎呀,堪与庐山香炉峰瀑布媲美的属“云山十景”的“一瀑飞涛”呀,还有同属“云山十景”的“云外钟声”呀,他都写了。他还希望卢生和侯生把他接引到天上,从而“高通呼吸九霄闻”。郭氏的愿望虽没实现,却为我们留下一首很不错的诗,在咏云山的诗词的宝库里增添了一颗明珠。
        郭氏的诗过于压抑,来读一首轻松的吧。这位诗人叫曾光炎(1913—1994),武冈高沙(今属洞口)人,号拙叟。曾任抗战期间迁至武冈的黄埔军校二分校书记官,后来虽为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但仍然是武冈洞庭中学教师。与郭氏相比,应是“草根”人物。在孔老夫子寿终正寝的年岁里,他老夫子聊发少年狂,徒步登了云山,且“情同景生”,诗兴大发,《游云山》四首一气呵成。《其二》是这样的:“云山十五里,/高出半天中。/奇石生烟霭,/劲松啸谷风。/林深杉最密,/寺废碑犹崇。/憨笑老来健,/腾身活似龙。/”是阅透了人生、摈弃了世俗重负而使他能以俊赏山水为乐吧;是云山的厚重的历史底蕴增了他的底气吧;是云山的葱茏和雄奇长了他的精神,而使他“老来健”,“活似龙”吧。
同是云山风景的俊赏者,当红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有一首《卜算子•云山》是这样的:“未雨半坡云,/雨过漫天雾,/俯视茫茫不见人,/路断知何处?/ 风送野花香,/烟绕泉边树,/莫谓匡庐好遣闲,/请到云山住。/”此词作于1995年。那一年,65岁的厉先生慕名游了云山,披一身绿云花香下得山来,兴犹未尽,且行且吟,一首《卜算子》很快就传诵开了。的确,云山是以云奇雾诡著称,宋高宗的题字“七十一峰烟云变幻”就印证了这一点。清乾隆进士刘文徽说云山“山以云名云即山,云生山头山埋云。山静云动去无定,云多山少山难分”,则具体生动描绘了山和云相生相依的特点。厉先生游遍名山大川,他又把云山和匡庐作了比较,认为“遣闲”莫如到云山,作为经济学家,他大概算了“经济账”的。
        说到咏云山的诗词,不能不说新诗。咏云山的新诗,意蕴深厚的亦很多,诗人熊烨的《云山》中的一节是这样的:“卢生侯生从陡峭的鸟道爬上月华峰/用炼丹炉的烈烟绘出一片绯红的天空/释迦牟尼的弟子们披着袈裟/在缕缕香烟里/木鱼把胜力寺敲得叮叮响/”是的,云山有“双华耸翠”。在“秦人古道”的中段,一东一西有两座高耸的山峰,东边的壮美,西边的秀美,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分别叫日华峰和月华峰。据说日华峰是卢生侯生观日的地方,月华峰则是他俩炼丹的地方。说到胜力寺,可是一座建于宋代的古寺,木鱼丁丁,千年一贯,薪尽火传,千年相承。
        我写下这些文字,担心起了一种误导的作用,别人以为咏云山的诗词,不过尔尔。而其实,咏云山的诗词真可谓多如繁星,我统计了民国年间编印的《都梁文钞》上的咏云山的诗,从唐朝到民国就超过了百首。我想其中的原由应该是,云山那两千年流传不衰的神话传说,则则耐人寻味;云山那扶摇而上的“秦人古道”,级级浸润着诗情;云山那满山满谷的奇树异草,棵棵浓郁着诗意;云山那神奇变幻的烟云,片片缕缕都撩人诗兴。

阅读 1.2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风帆

写得太好了,作者的一片赤子之心跃然荧屏!

1812年前

姜远林

我没有去过云山,有机会也想去看看。

1912年前

黄三畅

真的感谢诸位捧场啊!

2412年前

兵子驼

我是有云山情缘的.............

2112年前

蕭二郎

云山那两千年流传不衰的神话传说,则则耐人寻味;云山那扶摇而上的“秦人古道”,级级浸润着诗情;云山那满山满谷的奇树异草,棵棵浓郁着诗意;云山那神奇变幻的烟云,片片缕缕都撩人诗兴。

1712年前

爱上红酒

云山确实好风景,武冈人的骄傲!

2312年前

倚窗听蝉

欣赏先生佳作,期待续文.

1912年前

言宋

山以云名云即山,云生山头山埋云。山静云动去无定,云多山少山难分。

3112年前

墨客魂

拜读黄老师作品,学习中!

2012年前

故乡的云

拜读黄老师作品,味浓!

2712年前

钟文晖

哈哈,云山,耐人寻味,浸润诗情,浓郁诗意,撩人诗兴。

2412年前

兵子驼

fcu 云山就是好,我天天想回家.......去爬云山.

2312年前

闯飘

云山那两千年流传不衰的神话传说,耐人寻味!

2012年前

北窗

黄老师的文章厚重、深情,学习了。欢迎你的都梁巡景系列。

1812年前

李飞

第一次坐黄老师家沙发,感受一下再说。

2312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