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冈 文 友 琐 忆(一)周宜地老师
都梁乡士(一)
都梁乡士
2012-02-26 00:10
姜远林点评:且忆当年离别时,青叶犹带雨;而今满园花果色,羡煞孙大圣!
武 冈 文 友 琐 忆
杨 运 焰
“江山代有才人出。” 武冈历史悠久,积淀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为数不少的文化名人。在1989年编辑的百万字的《都粱文钞今编》中,从古代到当代,其作品和文人,就灿如繁星地罗列了一大串。这书,成了欣赏和研究武冈地方文化的重要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一些师长和朋友们,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招数,谈笑间,竟又整出一本本的书来。这些书,在我的身边摆放着,三五本,七八本,以致终于有了一大柜,而且,大部分是亲笔题赠的,这是武冈文学界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文学界朋友对我个人友谊的看重,看着这一本本的书,师友间的种种情感如浮雕般凸现在眼前,挥之不去,为不忘却,凭印象白描下来,不图全豹,留一斑耳。
《红蛇》,这是周宜地1990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周宜地,生于1946年,我市公堂上人,我省很有名气的作家。他能写,且写出了名堂,《酒颠子说书》是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因为能写,颇受当时武冈县委书记何作国的器重,将作为农民的他特招,吃上了皇粮,先让他在祁剧团担任编剧,后安排在文化馆工作,再后,接任唐谟金担任了武冈文联主席。工作环境好了,生活环境不怎么样,老婆孩子一家人挤在文化馆二楼的靠头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房间很窄,多站几个人就难以周旋,好在他艰苦习惯了, 他就把外面的走廊用一块旧门板一拦,成了一间烧火作饭的厨房。就是在这仅能容膝的空间里,他一面勤奋创作,成了湘军中一名颇负盛名的作家。一面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精神,大力扶持武冈的文学新人,推进武冈的文学事业的发展。文联办起了一份文学小报《武冈文艺》。一次,作为主编的他,在来稿中发现了一首小诗,作者名叫钱桂英。他一读,觉得很清新,很有生活气息,于是,他决定去看望一下作者,他来到乡下,来到作者的家里,发现是一位17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家十分贫困,他问她看了多少书,她说看了蛮多。他要她把家里的藏书都搬出来。小女孩搬出来了,一个小纸盒。他一看,鼻子就酸了,想哭。原来,那小女孩所有的藏书就是她读过的几册课本和老师送给她的几本《少年文艺》杂志。后来,他帮小女孩修改了这篇稿子,再后来,这篇作品作为头条发表在湖南《文学月报》1984年第五期上,作品的后面是湖南著名作家崔合美专门写的一篇长长的评论《诗的本质是抒情的》,对这首小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二十多年过去,这位于小妹子只怕快成“奶奶”级人物了,不晓得还记得这事么?在周宜地担任武冈文联主席期间,可以说,在武冈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文学繁荣时期。周宜地、唐谟金、许新民、曾维浩、张小牛、黄三畅、黄三丛、邓星汉、朱若松等武冈许多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在国家级的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十月》频频亮相,他们的群体形象,引起了全国文坛的注目,上海《文学报》还专门发了一篇长文,提出为什么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县城,怎么一下子冒出了这么多大作家?他们为武冈挣足了风光,成为湖南一道十分抢眼的文学风景。
周宜地是性情中人,讲起话来总是直来直去的,最能体现他性情的还是他临走的那次宴会。那是1988年吧?湖北十堰市第二汽车制造厂特意聘任他为厂报编辑。临走,我们一班文学朋友凑在一起照了张合影,然后在县武装部餐厅办了一桌酒席为他送行,酒杯端起,大家向他敬酒,他来者不拒,一敬就喝,一喝就是满杯。后来,他端起酒杯,主动回敬,喝着,喝着,大家就抢过他的杯子不让他喝了,这倒不是酒不够,而是因为大家知道他的酒量不大,也就半斤米酒的量,早已超过了界限。周宜地却拼命抢回杯子,说:“喝,喝,我要喝,同志们送我,不喝不行。”后来酒是不喝了,他却大哭起来,号淘大哭,他这一哭,把大家的心也哭酸了。
他走了,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他的心还是向往着家乡,他写的《红蛇》,写的还是家乡的事,正如他在《红蛇》后记中所写的:“我想起远在湘江西南的故乡的老林子间的河,那老林子,尽管已经在人类斧钺下几乎消失,在我的脑海里却永远是那么清晰。”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都梁乡士(一)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