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冈的父亲打电话给我,焦虑的说:“我要盖房子!”
我心里一惊,父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培养子女读完大学,都已参加工作。按照农村的说法,父亲该享清福了。而如今,苦尽甘来,本该“退休”的父亲,却提出要盖房。而家中,因为我和妹妹读书,已经没有多少积蓄。我劝父亲:“你也老了,该享清福了,况且家中已没有多少积蓄,我一个人在上海孤身奋斗,也得买房!”
“不行,借钱也要盖房!”
见说服不了父亲,我很气愤,当即责怪父亲思想顽固,死要面子活受罪。
母亲告诉我,村中这两年掀起盖房狂潮,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盖房,而且清一色都是三层小洋房,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各式豪华装潢,应有尽有,一套房子花费20多万。似乎家家都在竞赛,人人不甘落后,连那些常年举家外出打工,基本不回家的人,都回来盖好房子,然后再举家出去,房子空在那。
从来不甘人后的父亲,很焦虑。据母亲诉说,经常唉声叹气,晚上会失眠。 看来,父亲是下了很大决心才决定盖房,难怪不为所动。
然而,静心下来,也慢慢理解父亲的想法。他一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可以少吃少穿,累死累活,但就是受不了“气”。父亲常说,人活一口“气”,“气”没了,活着也没意思了。也许,父亲说的有道理。
正是因为他的“气”,他才会缩衣节食,任劳任怨,送我和妹妹读完大学。而村中那些没有“气”的人,则好吃懒做,不管子女,读完初中,就送小孩南下广东打工。他们房子也永远破破烂烂,在村中抬不起头来,被大家看不起。
正是因为“气”,父母才一心培养我们读书,跳出农门,才没有再陷入父辈及历代祖先那样,世代为农的命运,免于沦陷在底层,不能自拔。
世代延续、一代更比一代过的好,这也许是父亲,乃至以父亲为代表的所有农民活着的意义。我以前总是在思考,农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现在我明白:一是后代能绵延不断;二是一代更比一代好。
这样,他们的生命既可以无限延长,又可以不断向上流动,一代更比一代好,这也许也是现代语境中所谓的“进化”。也许他们的命运已经定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后代。也正是这个信念,让他可以在艰苦中依然保持昂扬的斗志,度过一切苦难。
我也理解他的“面子”。面子在中国,尤其是农村,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面子的深层次涵义,不是肤浅的虚荣所能理解的。面子,从文化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信仰、规范、能力的外在反映。
因此,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竞争盖房,不为人后,因为这是又一轮争夺社会地位的竞赛。而这,对于他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可敬,又可悲!
我为中国的农民悲哀。
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积蓄,都花在盖房上。农村三大支出:盖房、娶媳妇、生崽。而盖房子是最大的支出,也是后两项的前提。他们任劳任怨,省吃俭用,一年不过积蓄一两万块,而为了盖房,他们却毫不吝啬,大讲排场,为此不惜花光积蓄,还欠了一身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这三十年发展虽然比城市慢,但是现代化的东风还是不断吹入原本闭塞的农村。农村各项生产、生活设施乃至思想,也伴随着更新换代。
而房子,则是现代化最具代表意义的“标志,也在升级换代,从木房到瓦房、到楼房,继而到现在的小别墅。不断的升级,不断的现代化,农民为此而疲于应付,辛辛苦苦的积蓄都化作一堆砖瓦。
现代化既带给他们生活的便利,也把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的小农内心的欲望极大的激发出来。他们心态失衡,内心焦虑,穷于追赶,疲于奔命,为那被城市定义的“幸福生活”而苦苦拼命。
在城市,房价像坐上云霄飞车一样飙升,一涨再涨,“房奴”——这个闪现着智慧光芒,也透着辛酸的新词汇开始在社会大肆流传。
然而,谁又去关注中国真正最大的“房奴”——农民呢?
相比城市的“房奴”,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城市,房子有产权,买了房子,可以随时卖出,化为货币,虽然是“房奴”,但是房子的财产权利在那,可以化为资本,谋取收益。
而农民,由于制度原因,农民住房到现在为止,仍然不能化为货币,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房子一盖好,就在不断贬值,乃至被淘汰,一文不值,最终被“升级换代”。
而城市的“房奴”,房子买好,就不断在升值,个人身价因此而猛增。他们的压力与负担只是一时之困,未来美好的生活正在等着他们。而农民,却在为迎接下一次升级的来临而苦苦辛劳。
如此一比较,孰轻孰重,一望而知。
然而,谁有去关注他们呢?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喜怒哀乐,没人去关注,也没人关心,连“房奴”这顶本属于他们的帽子都被人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