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家乡的石板路

家乡的石板路

黄甲山人 2018-03-26 14:38 3
都梁月点评:每当汽车、摩托的马达和喇叭声划破整个山谷的时候,当迎面的汽车带来滚滚尘埃的时候,就想起了家乡的石板路。

家乡的石板路

记得那年,我去了县城读书,和其他同学外出游玩时,突然发现自己步行的速度比他们快,追溯根源,还得要从家乡的路说起。

我们的家乡位于湘西南地区,地属武冈县最北端的双牌镇,毗邻隆回县与邵阳县,为三县交界的三角地段。地形处于雪峰山脉延伸区域的丘陵地带,起伏不平,村子依山而建,坐落在山脚下,前后都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海拔约800米;真可谓是“开门见山,近在咫尺”,村子因此得名为横柘山;若干年以来随乡音相传,村落的名字被读成了黄甲山。

建村的历史不算很古远,根据老的建筑屋与对文史资料的考究情况来看,始建于明朝时代,老屋大都是徽派建筑风格,分座北朝南走向的正屋与座东朝西走向的横屋,各两排,成四行交错密集排列,房屋之间相隔距离较小,但排水沟渠安排合理科学,村落的路面全铺满了青石板,只要走出家门就踏上了石板路,走遍整个村子都是石板路,无论刮风下雨,鞋子不会被踩脏,方便又干净。当我还没走出大山之前,以为世界上的路就是石板路。

石板路连接着村落的各家各户,并向村外四周延伸几公里,向东通往隆回县的罗白乡和邵阳县的长乐乡,向南翻过山岭直达浪石村,向西经过山上的天龙寺并延伸至双牌村。蜿蜒曲折,四通八达。既是山里人通往外面世界的路,也是各地前往天龙寺烧香拜神的朝拜大道。

石板路宽约一米不等,路面的石板大小不一,各具形态,随着岁月的洗礼,石板表层早已变得平整光滑、亮丽,一路翻山越岭,遇沟渠就架上一座石板桥,逢坡度就筑起层层石阶;一眼望去,似蜡染的青色花带,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在朝霞中映射出岁月的光辉,在夕阳里诉说着这村落的历史风云。

村里的孩子都要沿着石板路爬山过坳去上学,朝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路鸟语花香,石板路和我们度过了金色的童年,见证了我们少年的快乐时光,曾记得那时走在路上一些情景:抓小鸟,捉蝗虫,石板桥下摸小鱼,野鸡时常会冷不丁地从路边的柴草丛里飞起,掠过长空,消失在山野深处,不知道是我们骚扰了它们,还是它们惊吓到了我们……。和谐的大自然是那么的美妙。

村落的石板路也是邻村通往外面世界的要道,匆匆赶路的行人,背包挑担各具形态,木匠、石匠、补锅的师傅和织蓑衣匠工,他们挑担上的行头(工具)各不相同,一看就明了。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凉希客(挑着担儿走村串寨的小货郎),因为我们可以买到糖吃了。如果碰到卖鱼苗的人就更有意思了,他会挑着两只又圆又大的装满鱼苗的木捅,由于石板路不宽,我们一时无法超越,只得跟着在他后面走,看着桶里两、三寸长的小鱼儿游来游去,非常可爱,于是趁其不备,伸手捉抓,结果招来的只是一顿愤怒的呵斥与训骂……。这些事儿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却又离我们很遥远,人类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再回头看看,传统文化毕竟代表着过去的那一个时代,而且是人类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年代。

家乡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热。酷暑时节,太阳高照,石板路面温度约摄氏50度,,那时的夏日里,我们很少穿鞋,光脚走在滚烫的石板路上,脚板会被烫得很疼,只有加快速度行走,才能缓解烫脚的痛苦,走路的速度就是这样被不自觉地练成了,到如今,我的步行速度依然很快,要感谢家乡的石板路。

上个世纪五十时代,全国大兴水利,家乡修建了坳头水库,村子东面通往罗白乡的石板路被水库淹没了,2002年开始修建村子通往乡政府的公路(乡道),石板路的主线全线遭到摧毁,替换它的是一条较宽的水泥公路。

石板路消失了,但消失不了石板路的历史,消去不了先辈们的留下的印记,消淡不了我们对家乡的情怀。如今回到家乡时,每当汽车、摩托的马达和喇叭声划破整个山谷的时候,当迎面的汽车带来滚滚尘埃的时候,就想起了家乡的石板路。

 

                                                                      郑学智

                                                                 2018220于惠州


阅读 1.5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黄生楚

在双牌的地方方言中把"零碎客"读作"凉希客"没错..........

456年前

黄甲山人

双牌靠近隆回,语音与隆回县城相似。

596年前

都梁记忆

文中的“凉希客”应为“零碎客”?武冈南乡话与北乡话差异大,武冈话应是武冈南乡话?因为县城在武冈南部。记得儿时零碎客进村来吆喝一路的话语千古不变: “鸡毛鸡菌子皮头发兑针么?” 干是女人们孩子闻声从家里冒出来。孩子时的眼光对货担玻璃下面的高级糖盯住不放!

566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