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 讳
(随笔)黄三丛
古往今来,人们都不同程度地讲究忌讳。“忌讳”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由于风俗习惯或其他某种原因而对某种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避讳皇帝的字号,否则定性为犯上作乱,有杀身之祸。清朝时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为特征的文字狱尤其盛行。这样一来,也容易闹出笑话。据说明朝时期,江南一些河港湖泊江猪猖獗,专好用嘴巴拱毁河堤塘堰,造成水患。明朝的皇帝老儿姓朱,地方官吏在请求消灭这一祸害的奏折中,因为要避讳 “猪”的谐音“朱”字,竟然将江猪写成河豚,结果无数无辜的河豚枉死,真正的罪魁祸首河猪逍遥法外。这种愚昧的行径在现代迷信盛行的岁月里也屡见不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报刊中凡是伟人名讳一律不许被拆分在上下两行,哪怕排版再紧再不整齐;老师批改作业不能在伟人名讳上划红杠,更不能打红X;因为无意中损坏书报上无处不有的伟人画像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帽子判刑的大有人在。
人们犯忌讳的领域很广。中国人害怕死,所以对于与死字有关的言语或举动特别顾忌。十年动乱初期,到处大搞“红海洋”。我们院子里的红卫兵小将也给每户贫下中农家堂屋门上挂一块语录牌,倒也有点蓬荜生辉的韵味。病恹恹的炳隆大叔饶有兴致地去瞻仰拜读自家门上的最高指示,只见上面写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下面仿佛还有死字在晃动,大叔顿时恐怖得三魂七魄不在身,脸上起了土彩,不敢再看下去。凭着自己根子正、阶级硬的优势,当即暴跳如雷,一边骂娘,一边气急败坏地操起一根柴棍要去捣毁那块语录牌。幸亏他老伴制止住:“我的爷老子,这可是最高指示,比过去皇帝老子的圣旨还值钱,你不想活了?”当时谁冒犯最高指示谁也是现行反革命,炳大叔自知理亏,不敢再发作,却把“死”的恐惧扎根在心头,不久病情加重,医治无效,死于非命。人们说越是忌讳什么,越是遭遇什么,炳隆大叔就是明证。
人们还忌讳与“死”字谐音的4字,凡是与4字相关的数字都避讳着,车牌号不要有尾数4的,做人情掏红包的数额不能带尾数4……电信和移动等公司也为人们的陋习推波助澜,凡是电话和手机号码尾数带4的一律免月租。
国人不仅有很多颇具本国特色的忌讳陋习,还时兴与国际接轨,进口了不少洋陋习,忌讳数字13就是洋为中用的例证,很多宾馆没有13号房间,楼盘也没有13栋等等。
国人的忌讳也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从前人们害怕鬼怪和老虎,每当过年过节为了图吉利,大人往往要告诫小孩不要说鬼和老虎的有关话题。后来山野的老虎几乎绝迹了,鬼怪之类也不多见,人们在这些方面的忌讳观念就淡薄了。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影响到自身生存的一些忌讳,五六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越穷越光荣,避讳博爱、自由、富裕、发财之类的话题;八九十年代以市场经济为主,崇尚向“钱”看,人们顾忌学雷锋、做好事、讲奉献这些字眼和行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禁忌也不少,比如讲真话、动真情,都是很敏感的区域。
关于忌讳,说穿了,是人们迷信和功利主义心态的折射,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处在蒙昧阶段的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只得沉溺于迷信的图腾崇拜中,于是形成很多愚昧的陋习而有所忌讳;现代人迷信观念淡薄了一些,功利主义色彩浓郁了,在心存侥幸和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思维模式引诱下,形成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忌讳。
迷信和纯功利目的的忌讳对于净化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百害而无一利。心地坦荡的人们是不屑于有什么忌讳的。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三丛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