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有很长时间在主张,不要把儿童作文当成习作。不只是儿童,每个成人的作文都一直处于一种不断学习的动态中。任何人的作文都有一个在生活积累、生命感悟、读书与思考中不断学习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自然、自发的作文过程,而不是一种刻意的练习、训练。一个儿童,只要他能提笔写字,他就可以开始作文,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和成人作文比起来,除了程度上有差异,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完全以训练的思路,用训练的办法,为训练而作文,会把正常如吃饭睡觉一样的作文搞得不伦不类。
和读书一样,作文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学生作文应该回归它的生活常态、生命常态,其实也就是要回到作文常态。这种常态,我称之为作文原生态。这种状态下写出的作文,我称之为原生态作文。
有个学生写了一篇这样的作文:
这几天我总是会让爸爸生气。
爸爸一生气,脸部表情就很严肃,还用两只大眼睛瞪我。而爸爸一打我,我就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哭。这一天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躲在房间里哭。
妈妈为了我,和爸爸吵了一架。我从门缝里看见了,妈妈把碗丢在地上。我马上就走到床上去了,躺在被子上,看着窗子外面的竹林,让我想起了四年级的一篇课文《天窗》。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天窗。
想着想着,妈妈和爸爸的吵闹声渐渐停了下来。我又想妈妈今天一定不会和爸爸睡觉,一定会和我睡大床。谁知道真被我猜对了,妈妈果然不和爸爸睡,和我睡。在床上妈妈说:“以后别让你爸爸生气,我不会再管的了。”
过了几天,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在房间里看着窗子。这是我的天窗。看着它,我的心情慢慢好了。
——肖娟《天窗》
你看,学生的作文在这里,就不仅仅是一篇作文,而是已经成为学生排遣忧伤的一种渠道,一个可以打通拥堵与敞阔的心灵天窗,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生命存在状态,而不是为作文课,为老师,为考试而作文。当作文回到这种生活常态、生命常态,才叫做达到了作文的正常状态,也才叫达到了作文的最高境界。
作文的最高境界,不是我要写作文,而是心中有作文想写,是由内而外,在生活、读书、思考的自然生态环境下,由内部生发到自然表达;而不是由外而内,为一个训练计划、一个话题,一个题目,一项活动——为应酬而作文。这种应急状态下的作文,不仅会增加作文的难度和可恶度,写不出作者的真实水平、最好水平,甚至可以把人憋坏、憋疯,而胡言乱语、胡编乱造。作文只有达到由内而外的最高境界,回到生活与生命常态,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写好作文,甚至从此爱上作文——至少是不排斥作文。
学生作文要回归生活常态、生命常态。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作文教学也应该指向作文常态。——如果是这种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我想,喜欢它的学生会多一些。
以“仔细观察”为例。面对一棵树,让学生先观察叶子,再观察花、果。观察叶子,先观察叶子的形状,再观察它的颜色,最后再用手摸摸,感受它的质感,然后写出这样的观察笔记:××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颜色墨绿墨绿的,上面的叶脉像一根根细细的筋。用手一摸,还毛茸茸的……我总认为,这样的观察笔记只能让学生越写越愚钝。
这里面渗透了作文教学的陈规积弊:连看一棵树,到了作文教学里,都要被弄得如此严谨而呆滞。同样是面对一棵树,巴金先生却是这样“仔细观察”的: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巴金《鸟的天堂》
文字一旦脱离生命,过于刻意的结果,很可能是做作的、苍白的、干巴的、概念化的。而一个能够用生命去感受的学生,哪怕我们不向他传授“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独特表述”,他也能凭借自己的内心感受,使文章细腻、生动、独特起来:
今天,是中秋节。
忽然我想起了一件事。每年的中秋节都有爸爸、妈妈、我和弟弟一起过,现在只有和自己过中秋节,真难过。
还是去散散心吧。天亮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好像一个大月饼。天上是多美。月亮就像妈妈。而星星就像我和弟弟,在妈妈的怀抱里。
好想爸爸妈妈和弟弟呀!天和地好亮呀!我听见了水在流淌的声音。
今天可真开心呀!中秋节真开心,只能把伤心放在心里。
——杨小鹏《中秋月》
那是一个炎热的秋天,那天我走在那条狭窄的黄土小路上,打着赤脚,我感觉到脚下有一股暖暖的气在往上飘浮着。刚好一朵丝瓜花掉在了我的头上,那时,我高兴地叫了一声“啊”。
我在那条黄土小路上不时地笑了几声。从这开始,我的心里马上就开始膨胀了起来。我的心里就是忍不住一直想笑。我猜这条狭窄的黄土小路上就有我的好心情。我以后一定会经常来这里找我的好心情的。
——尹丽萍《寻找好心情》
家人不在身边的日子,“现在只有和自己过中秋节”,这样的句子,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那句“对影成三人”;一个人独行在月光下,得到的感觉竟然是“天和地好亮呀”,“我听见了水在流淌的声音”,“中秋节真开心,只能把伤心放在心里”,这样的句子,哪一句都能听到生命流淌的声音。而赤脚走在黄土小路上,“我感觉到脚下有一股暖暖的气在往上飘浮着”;“一朵丝瓜花掉在了我的头上”,“我”也会惊讶,会高兴地叫一声“啊”。
在平常的生活中觉出不平凡,觉出惊讶、喜悦、诗意来,这种自觉的生存状态,虽然等级很高,但摆出的依然是一种生活常态、生命常态。语文教学,有责任教人进入这一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