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与家族的点滴记忆》
写下这个题目,心里是很愧疚的。
——题记
1
对于里仁,我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尽管土生土长在那里,那莽苍的青山、清凉的绿水和富饶的土地养育了我。成年之前的生活体验,加上有限的家族记忆,除此之外我对她的历史与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是令我十分遗憾的。要补上这一课,恐怕不可能了,文革及以前的破坏,陈氏家族的损失是惨重的,宗祠被毁,古老的族谱不见了踪影。我们从哪里来,经历了几度迁徙,跋涉了多少山水,遭遇了何等劫难?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这些疑窦恐怕再也无法解开了。
当我有意识关注这个地名的时候,已经是坐在大学的课堂里了。“里仁”二字,源自《论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圣人这话其实很通俗,就是告诫弟子们要跟仁德之人相处,与不仁之人为伍,就是不明智的选择。所以,孔子又说,“德不孤,必有邻。”如果你是有德之人,必然会招来好邻居。可见,“里仁”这个名字寄寓了儒家文化中“仁”“德”的思想,绝不是随便命名的,与其他以姓氏宗族或地形地貌特点命名的地名不可同日而语,这里曾有较发达的文化,受到儒学的浸润滋养。后来发现,以“里仁”命名的地方,还真有不少。这并不奇怪,天下之大,儒学影响之深,之广,正所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天子山脚下的一方弹丸之地,何时以“里仁”命名,这实在是值得考证的。我没有见过地方志,不知道此地名有无记载。据老一辈的人说这个地名存在的时间很长了,没有文献资料可以佐证她产生于何时。此地有都梁十景之一的“渠渡晴岚”,有乾隆御笔,渠渡庙的名气极大,“里仁”的名字反倒被人忽略,大家都习惯称自己为渠渡庙人。
2
里仁的土著民以陈姓人口据多。陈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里仁自然也是大姓,有自己的祠堂与私学。祠堂坐落在渠渡庙的南侧,名贵公祠;私学在紧邻贵公祠的石山上,叫石山书院。
在老人们口耳相传的家族记忆中,贵公应该是陈氏的族长,他有兄弟叫福公。古时取名都想图个吉利,也寄托某种希望,福禄寿喜,贵乐安康,这些字眼常出现在人名里。贵公祠在上世纪的“四清运动”中被迫拆除,稀落地留下一截断壁残垣,被人就势做了牛栏的风雨墙。我读小学的时候,渠渡庙早已破坏殆尽,被改造成里仁小学。我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贵公祠,那段尚未完全坍塌的围墙,是用大块的柴火青砖砌成的,无比坚固,摧毁它不知费了多少人力。墙上精致的绘画还清晰可见,图案都是深蓝色的,颜料质地很好,与渠渡庙山门上的四个菩萨的颜色一样,特别显眼。据此可以想象,当时的陈氏家族有着何等的辉煌。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残败的痕迹也消失了,方方正正的蕴藏着家族文化信息的青砖,还有规格一致的石础,被人们做了地基深埋在地里。被踩踏得锃亮的大条石冰冷地平摊在地上,几座歪歪扭扭的老房子还兀立不倒。大家都住上了洋楼,破旧的贵公祠,连同那些黝黑的瓦片以及老得掉牙的木牌坊,早就被人们遗忘,任凭风吹雨打,风流不再,也岌岌可危了。
石山书院,我是没有见到过,我的祖父辈都在那里接受过民国时期的启蒙教育,算是有点新思想的一代人。我的曾祖父是秀才,曾在书院当过塾师,他饱读诗书,称得上闻名远近的乡贤。
小时候,我在石山书院放过牛。因去的人少,那里青草茂密,把绳子往牛角上一盘,看上两个小时的连环画是不用费神的。书院旧址一亩见方,后来被人做了菜地,现在应该已经荒弃了。老人们说别看这地方不大,名气可大了,英才辈出,文武皆备。在上个世纪“破四旧”运动中,石山书院作为“封建文化的阵地”,“毒草”的源头,首当其冲遭到破坏。在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族人噤若寒蝉,任由颟顸昏聩的“革命青年”大显身手。
我的爷爷曾自豪地告诉我,石山书院的规模不大,但是气派庄严,彰显了陈氏家族雄厚的实力,它藏于古木参天的石山上,幽静清凉,是读书最好的去处。山门前有石马、石猪,半个人高,石马威武雄壮,石猪憨态可掬。二层结构的实木建筑,二进一厅,大稠树廊柱,柱础高大,六边形,刻有祥云图案。“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晚明陈宗受、清代陈和五就是从石山书院走出去的读书人。儒商陈宗受,宅心仁厚,乐善好施,修路架桥必捐巨资,相传武冈州修建镶龙桥,陈宗受捐银五千两。陈和五,资质俊秀,勤奋好学,考入京师大学堂,后官至四川都统。数百年来,正是有了文化的种子,陈氏家族始终能保持崇德向学的家风与仁厚淳朴的民风。
3
因家族壮大,人口繁衍较快,贵公的子嗣便分房定居了。黄土冲一房就是从贵公祠搬迁过来的。可能是长房的缘故吧,离贵公祠只一山之隔,一里路的样子,其余的几房就有些距离了。
时代在发展变迁,黄土冲遗留下来的老木屋,只有四座了,且都不完整,即便存在也是空置的,或者作为杂物房盛放着各种农具。我居住了十几年的老木屋还比较完好的存在着,它是四合院中的正室,属于主体建筑。左右的厢房,前面的槽门都已拆除。成年后我移居城里,老房子辗转卖给了族人。他们舍不得拆掉,说那是风水最好的地方。感谢他们相信风水之说,使我每次回去都勾起许多的回忆与念想,有时返乡的理由就是去看那座破败的老木屋。我在此呱呱坠地,在煤油灯下读书,爷爷教我写毛笔字,为节约灯油强迫自己早点入睡却无法入眠,听老鼠在楼上肆无忌惮地跑来跑去,这一切常常真切地浮现在眼前。
堂屋门前的鼓子石静静地靠着大廊柱,厚实的壁板,结实的天楼地楼,雕花的窗棂,廊下十余米长的春凳,见证着近两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
小时候,我记得我家的堂屋是有八扇大门的,大门的上端有镂空的图案,犀牛、麒麟、大象、喜鹊还有梅花鹿,这些给我很深的印象,后来接连有老人去世,不方便办丧事,便拆卸了那些大门,之后再也没有装上去了。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神龛上除了贴上毛主席像,是没有其他内容的,那个古朴而华丽的神龛被敲掉做了柴火,三面木壁板上却写满了革命标语与口号,“毛主席语录”,“列宁语录”,用赭红色油漆写的仿宋体大字,至今还清晰可辨。八十年代初期,我们的神龛上终于有了家族的历史印记了。爷爷告诉我,黄土冲陈家已经繁衍到第十八代,我们的始祖叫陈诗,是明朝时期的指挥使,官阶正三品,其夫人吴氏被朝廷诰封,是诰命夫人。不过,陈诗公是从新化迁来的,被任命为武冈的地方官,那时应该是明朝晚期的事了。
4
由此看来,陈姓也不是里仁最原始的土著民,因为渠渡庙的修建远在明朝之前的南宋。根据实物与传说来综合推测,渠渡庙与晴岚桥也不是同时建造的,先有渠渡庙,后有晴岚桥。最早的渠渡庙是修建在天子山上的,遗址不难找到。
天子山是现在的称呼,在官方的记载中被称为“天尊山”。我喜欢天尊山这个名字,他与渠渡菩萨有很近的关系。陈宗受是陈氏家族的富商,也是有学问的读书人,他捐巨资修桥,如果属实,则可推断晴岚桥是南明时修建的。《重修渠渡庙记》的石碑在我的记忆中是无法抹去的,几年前我还见到过它。这块长期在黄土冲水渠边作为女人洗衣板的石碑,是一块漂亮的大青石,因锤洗时间长,中间很多的字已经模糊了,平整的碑面顺滑柔光,最右边那一排字“重修渠渡庙记”因衣杵无法捶打而保存完好,那是标准的柳体楷书,俊秀有力,章法整严,一看就知出自大家之手。几年前因修水渠被埋在下面做了基石。黄土冲的这块碑只是碑记的前半部分,碑记的内容较长。还有一块在贵公祠的一个本家屋里,据说保存完整。要较详细了解渠渡庙的历史,了解渠渡菩萨的前世今生,这两块石碑不可不读。遗憾的是,文化部门对此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从这方面去做文章,只在渠渡庙原址修了一组仿古建筑,既不像复古,也不像还原,好像就是一风雨凉亭,只供香客游人休憩。
据碑上所记,也据老人口传所知,渠渡菩萨实有其人,生于南宋,姓张,武官,有军功,乃大孝之人。南宋理学鼎盛,尤其是朱子之后,中国的孝道文化又达到了一个高峰,可与两晋六朝比肩。因劳苦功高,朝廷多次封赏均不受,性情恬淡,不慕名利,告老还乡之后隐居天尊山,过着粗衣素食的日子,是时人的道德楷模。张将军去世之后,皇上感念他功德圆满,又是至孝之人,便御封为菩萨,因在渠水之侧,后世便称其为渠渡菩萨。在古代,能被皇帝御赐封号,或者封为神、菩萨的人,是有卓越贡献的人,姜子牙、诸葛亮、关云长、李靖、秦叔宝等等,都是功高至伟,名垂千古的。张将军能御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军功和德行。《左传》有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圣人的三个不朽,张将军占了两个,有无立言,已无资料可考。不过据此可以推断,张将军有很高的道德修为,至少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读书人出身,是一名儒将,可以称得上圣贤。
5
渠渡庙旧址在天尊山的最高峰,最初不叫渠渡庙,可能以其姓氏或者官职命名,就如屈原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一样。但是有人考证,南宋宁宗皇帝赐名“灵济庙”,《都梁州志》亦有记载。这与族人的记忆是相吻合的,渠水流到都梁州城,南门城楼就是济川门,渠渡菩萨仁爱有加,有求必应,煞是灵验。可见,灵济之名名副其实。后来灵济庙遭洪水毁坏,菩萨顺水而下停靠在渠水的右岸止息不动。洪水停歇之后,众乡贤认为菩萨是看中了这块宝地,决定在菩萨停靠之地新建一庙予以供奉,用菩萨大德昭示乡党,庇佑百姓。灵济庙为何建在天尊山的最高峰?这也是很多香客不解的疑问。中国的庙宇,历来就有建在山上的传统,主要源于宗教的出世情怀。山上环境清幽,远离尘世,又可登高望远,是敬神,迎神的需要,南岳的祝融庙就在祝融峰顶。张将军是御封的菩萨,又有天子的赐名,选择在天尊山建庙,自然更显示了菩萨的德高望重。天尊山,天子所尊之地也。重修后的灵济庙后世称为渠渡庙,其规模宏大,远超云山胜力寺、双峰山洪觉寺,它是个典型的大四合院,坐西朝东,太阳东升西沉,都普照着它,时时暗示着渠渡庙沐浴着浩荡的皇恩(古代用太阳象征天子)。建筑均为两层的实木结构,飞檐回廊,雕梁画栋。入门称作山门,一楼为庙门入口,二层是宽敞的戏台,左右有厢房数间。每年菩萨生日各路香队齐聚,祭祀完毕接连三天大戏,也有大户人家婚嫁迎娶、寿诞升迁或修建府邸,也在此唱戏庆贺,宴请宾客。庙内西高东低,方便了观戏的看客,他们不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张望戏台。渠渡庙蔚为壮观的还是那八棵古柏树,最大的那棵五六个成年男人都合抱不拢。柏树是生长十分缓慢的树种,长成那么大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岁月?整个院落几乎被柏树荫蔽,夏秋两季清凉如水,香客游人常来此避暑消夏。1974年,这些古老的柏树被砍伐了,做了武冈三中的课桌凳。我的爷爷是被迫去砍柏树的人,他是地主,没有政治地位,任何人都可以要挟他。拆庙,毁桥,砍古树,刨人家祖坟,在世人看来是罪孽深重的,是败德之事,会遭天谴。爷爷参与砍树,是他终生遗憾的事情。他是个仁厚的长者,知道那些古树的价值,当大队书记把辟邪神器往树上一挂,地主分子不得不挥动着斧头,那些庇荫千年的柏树从此消失了。
见到过这些柏树的人说,如果渠渡庙建于南宋,那么这些古柏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者,即便没有上千年,至少也有八百岁。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有求必应的灵验,加上参天的古柏郁郁青青,后枕伟岸的天子山,前有良田千倾,北有渠水逶迤而南,这一方宝地,使得渠渡庙的声名鼎盛。当地流传着“宁上渠渡庙,不往南岳走”“渠渡庙好凉快,一年唱戏有两届”的俗语。可见,曾经的渠渡庙风光无限,香火旺盛,是远近香客朝拜的圣地。相传,渠渡庙山门上的四个大字“渠渡晴岚”为乾隆御笔,前几年被修缮的香队抹去了,仅存的一点有价值的东西也毁灭了。当文物遇上了一群没有文化的人,结局是多么可怕,他们保护不了,偏偏还要打着善意的招牌在破坏,“里仁”二字孕育的儒学精神在无声中消弭,这不能不说是渠渡庙的悲哀。
6
渠水从深山老林里潺湲而下,流至渠渡庙前。它的发源地现在叫做里仁大峡谷。天尊山绵延数十里,属于雪峰山的余脉,里仁大峡谷联通黄茅,与绥宁搭界,山高林密,广袤的原始次森林,没有污染,水源充足,天然氧吧,是一片难得的人间净土。灵济庙被洪水冲毁之后,人们重新安顿了渠渡菩萨。香火日旺,南来北往的客人要徒步涉过渠水,极不方便。于是,香客们决定筹集资金修一座桥,陈宗受老人热心公益,这次他又捐出巨资作为修桥的善款,还亲自参与设计,监工。桥修在庙左前方渠水的折转处,紧傍石山,是一弯石拱桥。此桥取名晴岚桥,取名者没有留下尊姓大名,但是桥名的来源却口耳相传了。据传,此桥是在一个大清早竣工的,工匠们收拾好工具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阳出来了,他们欣慰地回望刚竣工的石桥,只见在阳光的照射下,桥上冉冉升起阵阵岚气,氤氲不散。时人说这是菩萨显灵,表彰建桥的人功德无量。于是,有人称此桥为晴岚桥。晴岚桥横跨在渠水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东北至西南走向,桥上两侧有石栏,面南的石栏上刻有“晴岚桥”三字,几百年风吹雨打依旧清晰可见。一庙,一桥,合称“渠渡晴岚”,成为古都梁的十景之一,是里仁百姓的骄傲。
2014年的冬天,我受邀参加里仁村委的春晚活动,因节目彩排,在老家停留了数天,得空去看了看晴岚桥。不看不知道,一看心发慌。桥面被水泥覆盖了,紧靠桥身竖了一块石碑,介绍保护此桥的意义。这是一种幽默的反讽,用行为否定自己的观念。普天之下,没有见过如此保护文物的,这样的保护与破坏有何区别?把破坏等同于保护,里仁又一次输在文化上。里仁大峡谷的旅游价值与人文价值日渐得到有识之士的肯定,这里地域广阔,景点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开发的前景非常乐观。近年,政府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很大,百姓受益良多。我希望这样的开发不只是存在于物质经济层面的开发,要更多关注文化和历史。里仁是一方沃土,数千年来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涵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物和民间传说,我们不要做历史的罪人,不能再让这些有形无形的财富流失了。
2020年2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