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预报知识 1.何谓地震前兆?常见的前兆现象有哪些?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1.什么叫做地震中长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报?对某地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个月内至几年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的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合称中长期预报。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短期预报。对某地几天以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临震预报。年度地震趋势预报是由中国地震局每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大震的地点所做的一年尺度或稍长时间的趋势性预测。 2.目前世界上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较多的国家是哪四个?中国、日本、美国、原苏联。 3.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预报。但在充分和合理地应用现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而且与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在观测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在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在震例资料和现场预报经验的积累方面具有优势。我国频繁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地震工作者提供了较多的实验预报的实践机会。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9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中6.3、6.4级等地震,1998年11月云南丽江宁蒗县6.2级等4次5级以上地震,1999年12月29日辽宁岫岩棗海城5.6级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4. 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 应当排除哪些干扰?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水(下雨、下雪)、干旱、河水涨落、冰雪融化、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5.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要地震?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有某种关联也是比较间接的,而且只有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6.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大震来临?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 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异常。另外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 人们观察错觉等都可能被认为异常,我们要在识别真假动物异常的基础上再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 7.何谓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烈度和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仅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 总体而言,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二、地震灾害知识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突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13.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板内地震是指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四、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与我国防震减灾政策 1.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2.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3.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如何进行个人防护?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4.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如何进行个人防护?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在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在山坡上注意滚石,同时要远离陡崖,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5.地震发生时,在工作岗位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在办公室内要赶紧藏在办公桌下,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正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然后迅速撤到安全处。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按专门操作程序运作。 6.地震发生时,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的演出或比赛要立即停止,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地震停止时,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7.什么叫生命线工程?主要是指维持城市生存功能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统的工程;电、燃气及石油管线等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电话和广播电视等情报通讯系统的工程;大型医疗系统的工程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的工程等等。 8.何谓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的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其目的是为工程抗震确定合理的设防标准,实现震时安全、建设投资合理的目的。 9.联合国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的宗旨是什么?把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的职能,把政府的权力变成民众的行动。 10.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定为什么日?国际减灾日。 11. 199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预防与减轻城市化灾害。 12.江泽民主席是怎样论述减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答:1993年6月25日江泽民主席在致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贺信中正式提出,“我国将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继续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增加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3.我国地方地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针是什么?地方地震工作是由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直接领导,主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及地方财政预决算管理的地震工作,属于当地社会防灾公益事业,承担地区性防震抗震工作。 地方地震工作致力于地震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全民族防震意识,最大限度地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4.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任务、方针和原则是什么?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能力,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遵循“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方针,坚持“因 地制宜,因势利导,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 15.怎样识别地震谣言? (1)由政府(省级)发布的地震预报应该完全相信!因为它是地震监测预报部门的科技人员通过收集监测到的大量地震异常信息,经过认真仔细综合性的研究,参照以往的成功经验,非常慎重地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由政府依据防震减灾有关法规,本着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社会稳定着想而做出的。 (2)不是政府发布的,但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非常准确不可信!地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虽然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还缺乏对地震产生的原因和发生规律的科学揭示。目前的地震预报仅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做得非常精确。因此,那种时间精确到某天、甚至到某时某分,地点在某个很小的范围,震级也很准确的地震预报超越了目前的科学水平。 (3)是某某专家预报的不可信!根据我国《地震预报发布的管理规定》,任何个人都无权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意见或消息,不管他是谁。由于地震预报处于探索阶段,因而,科学家的预测意见只能提供给地震部门做参考。将个人的预测意见向社会散布本身就是违法的。 (4)国外科学家预报我国地震不可信!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在地震预测方面,国外水平不比我国高多少。国外科学家预测我国地震必须按照我国法律进行。除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发布地震预报外,任何个人、组织、都无权发布,外国人也如此。 (5)看见或听说地震部门在做地震宣传或其他相关工作,是否要地震了不是!让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减灾意识和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在任何时期都是地震工作部门的神圣职责。 (6)听亲戚朋友说要发生地震了不可信!他们又是听谁说的?因此,一般社会上的地震谣言都不应相信,否则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破坏社会安定。听到传言后应与当地区、县地震部门联系。 (7)发生有感地震过后,是否有更大的地震是否有,应听政府公告。 (8)带有迷信色彩的或别有用心的有关发生地震的消息不仅不相信,而且要报告公安机关。 16.我国农村抗震的长远目的是什么? (1)逐步改变农村建筑材料的构成; (2)逐步改变农村的建筑习惯、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技术,代替传统的对抗震不利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方法; (3)加强地震和抗震知识的普及,使抗震防灾成为农民的实际行动和自觉需要。 17.我国本世纪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开始于何年?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将采取什么对策? 1988年。基本对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认真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和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有八项具体措施: (1)在全国各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2)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 (3)把防震减灾工作开始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4)增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 (5)努力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基础的抗震设防工作; (6)制定好地震应急预案; (7)增强震后恢复重建能力; (8)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18.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四个环节是什么?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按其工作内容和时序特征,可分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 (1)地震监测预报包括监测和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科学技术工作和地震预报社会发布的行政管理工作。就科学技术的内容而言,是指为获取与地震发生有关的信息所开展的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传递、处理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和强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发布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它为其他环节提供地震危险性的背景和三要素信息,以便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2)地震灾害预防是指震前所做的防御性工作,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在国土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的抗震设防,包括对新建工程和设施进行的抗震设计和施工,以及对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加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的工程性防御措施之外的依法减灾活动,包括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 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3)地震应急是指为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震时应急指挥和震时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 (4)震后救灾与重建是指紧接地震应急之后的全面救灾行动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 19.什么叫地震应急?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抗震救灾和抢险行动。 20.“防御震灾”的含义是什么?防御震灾是人们为防止、减轻、避免和抗御地震灾害而采取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建立起来的以预防为主的长远战略手段。 21.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22.新的地震活跃期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是什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职能,促进地震科学的进步,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坚持以预报为主,测报防抗救结合的方针,走综合防御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服务。 23.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减轻震害损失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各级领导迅速上岗指挥救灾,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果断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有效组织救灾。 24.我国抗震救灾工作方针是什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25.我国地震救灾原则是什么?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保险补偿;及中央企事业单位主要由主管部门负责等原则。 26.我国抗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 (2)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织指挥; (3)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 27.抗震救灾的原则有哪些? (1)快速反应原则; (2)就近就地开展自救互救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主动配合原则; (5)主动报告原则。 28.地震灾情上报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人口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 29.地震灾情调查、评估、上报如何进行?在上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地震部门牵头,会同有关行业部门按规定共同进行。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苏九皇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兵子驼
学习了啊,地震,你不要来。。。。。。
1212年前
作者回复:
多学知识 当然好
2012/12/15 22:34:44
已输入0/200 个字!
挖冬笋
光明电影院和乐洋电影院
清明时节忆恩师《邵阳日报》
唐老师的“幸福号”自行车
生椰拿铁
武冈米花里的年味武冈视频
关于武冈市武冈概况
武冈一中航拍记录片武冈视频
武冈农村婚礼习俗纪实武冈视频
武冈历史沿革武冈概况
生金科技园生金物业
墙面翻新房修修
快巴、红钢纸介子三雄电子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除作者特别声明原创之外,其他均来自网上,若侵犯你的权益请告知,本站获通知后将立即删除!联系QQ:165410523
Copyright © 2006-2025 武冈人网 ICP证:粤ICP备2023087779号 粤公网安备44190002007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