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游矮寨玩穿越

游矮寨玩穿越

黄三丛 2014-01-08 15:06 8

游矮寨玩穿越

游矮寨玩穿越

(游记)

黄三丛

孟冬十月一个暖意尚浓的晴日,随武冈市作协采风团做湘西矮寨一日游。

用过午饭,大家坐上景点大巴直奔主题,来到矮寨大桥西端的观景台,一睹那位抢占四个世界第一的钢铁大侠的尊容。“一桥飞架德夯大峡谷,天堑变通途!”这写实又豪情奔放的诗句,勾勒出他气度非凡的风采。伫立凝视,无不为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给他量身打造出的每一处奇特设施叹为观止。一座悬空跨度为1200来米、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的桥身,没有一个桥墩支撑,全然由东西悬崖上的两座凌云的拉索塔,像两位超人牵拉着两条橼头粗壮的悬索,在距离地面300多米的高空,让日夜穿梭般东来西往的车辆安安稳稳地飞驰而过;他还和别的悬空拉索桥不同,塔和梁身完全分离,这种结构的设计方案亦属世界首创;据导游介绍,架设桁梁时,为了解决技术瓶颈,不是从两端开始向中间合龙,而是独创了“轨索滑移法”,从中间向两端架设,技术含金量和施工难度之最,都可以载入世界威尼斯记录大全;据说工程还破天荒地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够了,目睹着大侠如彩虹贯日般美轮美奂的身姿,领略着他为贯通湘渝(长沙至重庆)高速公路发挥别无二选的效能,我陶醉着,感动着。

坐车滑行在矮寨盘山公路上,又平添一份激情。盘山公路修筑在几乎垂直的陡峭山崖上,迫使公路转折一道道急弯,形成了几十节几乎平行、上下重叠的路面。据说公路从山顶到谷底全长6公里,而平行前进距离不过1公里;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车辆盘旋而上、而下,需要半个小时,而如今车辆从我们头顶上的矮寨大桥驶过,只需要分把钟。

车至半山腰的一个拐弯处,矗立着一座混泥土结构的尖顶碑塔,正面雕刻着一行繁体碑文:“湘川公路死事员工公墓”。尽管年代久远,披着沧桑色素的碑身尚不失伟岸,字迹清晰,苍劲刚正。据史料记载,全面抗战前夕的1936年,国民政府为了做好抗战物资的储运工作,决定开通湘川通道,于是开凿其咽喉要冲——矮寨盘山公路,成为当务之急。可想而知,70多年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在悬崖绝壁上修公路,艰难险阻也一定可以排名世界第一吧。然而困境没有束缚住中华优秀儿女,当年的军民不仅如期完成了工程,还在矮寨率先创下“第一”的奇迹,即在一处之字形公路处,修筑起一座长十几米的“立交桥”,为中国公路建设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车子驶过这座桥梁,盘旋有顷,又从桥下掠过。当我瞥见桥栏上标示的“中国第一立交桥”字样时,为前辈们的勤劳智慧钦敬不已。然而,先辈们为修路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又使我暗自唏嘘。据说在开山凿岩放炮的过程中,工伤事故频繁,有的一处绝壁拐弯处工地,就有成十上百条生命的鲜血抛洒在那里。为了稳定修路军民的情绪,当局请来法师做道场,祭奠死者,超度亡灵,并修筑公墓,立碑铭记功德。车子盘旋了好几个弯道,那公墓的身影还时隐时现,我默默祈祷:愿长眠在这里的先辈们安息!

随着导游的指点,在壁立般的山崖间,隐约可见一条蜿蜒曲折小径的痕迹,那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路,却也创造过矮寨的历史记录。先前的苗民与世隔绝,要想走出峡谷,只能在悬崖峭壁间和荆棘丛中匍匐攀沿前行,稍有疏忽就会摔下百丈深谷粉身碎骨。世世代代苗族同胞做梦也想有一条路。据乾城县志载,明朝时期,有个当地的财主决心出资开凿一条出山便道,民工从峭壁上凿下一背篓岩石,他就奖赏一把铜钱。几经艰辛,终于凿出一条700余尺的羊肠石径。攀沿着这条小径走出峡谷,至少需要半天功夫,矮寨人却一走就是几百年,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有所改观。

一分钟与半小时至半天功夫的时间差,折射出几个时代的缩影。

我从车窗仰视着头顶那横卧着的钢铁大侠的红色观光通道底座,脑海里同时映像出羊肠小径和盘山公路的样子,忽然体悟出“时代在这里重叠”的诗意来。于是我便从对先民的嗟叹与缅怀中解脱出来,欣然有加:先辈们在天之灵有知,见证着时代递进的轰然脚步声,或许足以慰怀吧!

旅游车下到谷底,折转左行,往德夯苗寨进发。下得车来,我们漫步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岸边,浏览着沿途的风光山色和风土人情,仿佛穿越在一条历史的隧道中,与一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文明凸版图零距离接触。

苗寨坐落在德夯峡谷尽头,三面环山,孔雀开屏峰、驷马峰等鬼斧神工般劈削而成的石陵岩嶂,神形兼备地把村寨映衬得原始古朴、深邃幽谧。溪流上的风雨桥飞檐翘角,原木构造,粗柱硕梁,少事雕琢描绘,质朴笨拙中透出坚牢;苗民聚族而居,房屋不高,普遍是五柱七瓜的板壁瓦屋,因年代久远,油过桐油的壁板被烟熏火燎得汞黄里透出油墨彩,显得古色古香;苗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而建筑物上很少有楹联、碑记之类,廊檐间,场坪中的装饰柱上,挂着、磊叠着水牛头的骷髅或它们的仿制品,这是苗家的原始图腾,展示着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山腰烧荒轮耕的坡地上和山脚腰带宽窄的田垄间,有负锄劳作的苗民;一路上,头上缠着宽厚包头、身着织锦花边掩襟衣的阿妈负着背篓,或赶着牛羊,阿爹们则挑着柴禾、扛着木头,回家歇晌;家家屋顶上升腾起袅袅的炊烟,在村寨上空汇聚,又消散开去,悠然飘渺在半山腰上,空气里弥漫着饭香菜韵……置身在如此幽静安谧的环境中,欣赏着这发散出古代农耕文化气息的画面,叫人顿生归隐山林陶然自乐的意念。

正流连间,一阵震荡峡谷的牛皮大鼓轰鸣把我们唤回现实,塑有“天下鼓乡”字样的人造石窟寨门口,一位健壮的阿呐(苗家小伙子)舞动大槌,擂出迎宾鼓点。接着,一字儿排开的阿娅们(苗家姑娘)亮出清脆的歌喉,唱起拦门歌。好在我们队伍中有位高手唱起山歌回应,大家才得以顺利通过,还喝上了阿娅敬上的清香醇厚的包谷酒,否则据说有被罚酒的危险。进入村寨,一股抹上原始色彩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水泥路边的长廊上摆满五花八门商品的货摊,有烧烤溪鱼、螃蟹串和野板栗等土特产,有苗家男女服饰,更多的却是“舶来品”,与山外的贸易集市没有多大的区别。寨子中心展示苗家农耕文化的演出大厅里,正在由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阿呐和阿娅为游客们职业化演绎苗家嫁女的风俗。演出大厅不失豪华的装点和舞台灯光音响现代化设施,演员们珠光宝气的打扮,有冲淡了苗俗原汁原味之嫌。演出厅后侧,辟出一条弯弯曲曲的步行小街,店铺里商品玲珑满目,银饰作坊里玎珰有声。在一个拐弯处,两架织布机上有老阿妈在穿梭织锦。我想起昔日我的母亲也这样在织布机上劳作的情景,赶紧拿出相机,咔嚓一声,把一位老阿妈织布的镜头摄下来。缅怀母亲的柔肠正颤动,却见老阿妈敏捷地走下织机,用夹杂着苗音的普通话说,我向她拍一次照,就要付两块钱。我惊讶于老阿妈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头脑和肖像维权意识,无言以对,只好付了款额。

游赏之余,和友人谈起观感,都觉得苗寨眼下的现象,商业化炒作的痕迹颇浓,可是又无可厚非。昔日蜗居在这峡谷夹缝里的苗家人,并不是命定了世世代代要活在原始落后的农耕文明氛围中,让外面的人来玩赏苗寨原始落后的窘境;他们当然有权利和山外人一样共享时代发展成果,苗寨农耕风俗文化的挖掘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引来游人有赏品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从寨子上空掠过的矮寨大桥的建成通车,更为苗寨融入现代化插上了钢铁翅膀,前景越来越看好,又怎能不为苗家同胞高兴呢?

夜幕将临,和送行的阿娅“牛肉干!(苗语“再见”)”以后,我们又盘旋而上返回大桥旁的停车场,坐上旅游大巴转回程。车子驶上宽敞平稳的矮寨大桥,临窗俯瞰夜色中的峡谷,景物依稀可见。左侧灯火明灭中的德夯苗寨、隐现于悬崖间的石径、九曲回环的矮寨公路和荣登四项世界榜首的矮寨大桥汇聚在于同一个空间,于是我又蓦然开窍:原来历史在这里浓缩!

我震撼着,为那些让时代重叠、让历史浓缩人们的开创精神!

  (原载20140106武冈报)

 

 

s6003374

矮寨大桥和矮寨盘山公路。

s6003387

s6003390

幽谧的苗寨,风光如画!

s6003391

苗家阿娅唱起拦门歌。

s6003392

天下鼓乡的牛皮大鼓。

s6003393

苗家阿娅和阿吶在演绎苗家嫁女的婚俗。

s6003397

织布的苗家老阿妈。

s6003399

古朴的苗寨宅子。

s6003402

苗寨人的原始图腾。

阅读 2.2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老特务

美文、美图、美食、美女,美不胜收啦!

5510年前

钟文晖

随武冈市作协采风团做湘西矮寨一日游。
--------------------------------------
老汉我在羡慕中!不错!

5810年前

青松

这桥竣工了,厅级官员就倒了。知否?

8410年前

言宋

当时我们急着赶路,已过中午12点了,湖北民院(在恩施)在等着接待我们,便一路逛奔,没儿停留,错过了赏桥的机会。

6610年前

言宋

武陵山地区,最初的印象是得自于一部小说《武陵山下》,后来,知道了个张家界,但没有去。再后来,就是走渝怀线回老家,看了火车道两 侧的风光,觉得武陵山区也不过如此。直到前年,去了恩施,才觉得武陵山地区神奇。去年,经过这个地方去恩施、走宜昌,才觉得这武陵山区也是深不可测的,神奇又神秘。

6810年前

八田

去年元旦,我也到矮寨大桥游完,太美了,太神奇了,久久不愿离去。

8610年前

黄三丛

不好意思,上传照片上的日期是错误的,我在使用相机前没有更换日期,以致造成失误,向读者诸君深表歉意。

4510年前

秋一

读此文,跟随老师游湘西矮寨。心表谢意!

6110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