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工作之余坚持写一点小豆腐块,稿费还是领了不少。多的时候一年有好几千,少的时候也有几十块!看到自己心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又还有一笔额外的收入,这对于一个小工薪阶层来说,应该说是一件喜事。
读高二那年,我开始写点小豆腐块(主要是新闻稿)投到报社去,却总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暑假时参加了县委宣传部举办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县广播电台的戴老师给我们主讲新闻写作知识,结束时,他还要我们有稿件就往电台寄。
回到学校以后,我每写完一篇稿件后,就都要往电台寄一份。没想到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我收到了电台寄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里面是三张稿费单,其中有两张是两块钱,一张一块五毛钱。第一次收到稿费单,虽然只有五块五毛钱,我心里仍然还是喜滋滋地!同桌知道以后,马上把这一消息向全班发布,结果引来了全班羡慕的眼光。
后来,几个要好的同学硬拉着我请客,尽管稿费还没有到手(要去县城电台财务室领取),我还是硬着头皮,破费请了他们,好像花的钱比稿费还多。
从那时开始,电台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播出我的三五篇稿件,尽管稿费不多(最多的好象也只有3块钱),但半年下来,也凑了四五十元钱。这在当时(八十年代末)对于一个山区学生来讲,应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后来慢慢地开始在《湖南日报》、《湖南农村报》、《邵阳日报》上发表一些稿件,稿费比电台的要高得多,少则八块十块,多则一二十块。特别是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四年,可以说是我创收的高峰期了,连续两年被《邵阳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稿费加上报社以及县委宣传部的奖励,每年有近千元的收入,超过了我当时全年工资的总和。而我所花的成本是很低的,稿纸是从各单位要来的,信封是把单位用过的公文信封翻过来再用一次,熬夜的电费大部分也是公家出,自己只需要买点邮票,多跑点路就行了。
在梅州教书那几年,新闻稿写得少一些,但其它方面的稿件也经常发表一些,虽然数量不多,但稿费相对较高,加上学校给我的奖励,每年也有几百元的收入。
来惠州以后,刚开始在区办的小报工作,每写好一篇稿件同时也往市报传,几乎隔天就有稿件在市报发表,几个月时间下来就赚了两千多。但好景不长,很快就换了单位。由于工作太忙,写的没那么多了,不过加上报社给的奖励,那几年每年也有八百、一千元的收入。
最丰收的应该说是2004至2005年了,那年开始,单位要我负责协调新闻媒体。时逢某大项目进入建设高峰期,各级领导频繁来访,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单位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记者向我约稿的电话接连不断。再加上《南方日报》每周专门开辟了一个惠州地方专版,我又一次找到了用武之地。基本上每周都有稿件上《南方日报》、《惠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好几次还是整版),每月都有稿件上《羊城晚报》。记得2004那年,我每个月都有一笔可观的稿费收入,年底又被好几家媒体评为优秀,再上单位给我的奖励,少说也是个“万元户”。
家乡有句俗语,叫做“天天盼外婆生日!”可外婆生日一年才一次。我这样的好日子也只过了一年多,境况又不一样了。先是《南方日报》的地方专版停办了,少了一块地方通讯员的自留地。紧接着《惠州日报》在区里设了记者站,派来了强大记者队伍,而他们的工资是与稿件的数量直接挂钩的,不忍心与他们争食(何况我还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资),除了经常给他们出点新闻“点子”,他们在屁股后面挂上我的大名外,外快是没有的了!
看来,写新闻想多捞点外快是不那么容易的了,最好还是写点长篇吧!一部就有几十万,想当于我写新闻稿一辈子的收入。可是,我这个人至今还没有正经读过一部长篇,怎么能写得出来呢?那就记点自己生活、感情上的流水帐吧!写好了,先放在“武冈人”挂出来,等李飞帮我斧正之后,再往报社编辑的邮箱里塞,反正又不用我出钱。没想到有几个编辑不知是妨于我这张老脸,还是他们看昏花了眼,居然把我最近计的好几篇流计帐刊登了出来,听说稿费比新闻稿要翻一番。虽然至今我还没有领到一分钱,但头上的白头发却好象多了几根。每天晚上趟在床上翻来复去在想:明天我该写点什么,哪篇稿件适合往哪家媒体送,好多挣点稿费!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南海听涛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