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作者 刘熙华
很多人一看到周易、一看到五行,就直接联想到封建迷信,这是一个很武断的判断。其实,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周易的课程。阴阳五行也是一样,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都知道,关于大自然间阴阳五行有很多的含义,详细可以参照《黄帝内经》、《五行大义》等古典书籍。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华夏祖先拥有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宇宙观、自然观。同时,我们也不应当以现代科学超前的眼光,去苛求我们古代那种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产物,让过去的思想跨越千年。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总是问周易科不科学?想想看,人类的历史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变化,那么,现代科学的概念才出来几百年的时间,当然如果非要把周易和现代科学捆绑在一起,的确是行不通的。只能说,在我们古圣先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那个年代,周易的的确确是一门了不起的学科。
周易在我们华夏大地向前推进的历史长河中,阐述了很多根本的宇宙规律和自然原则。这些规律我们可能早就习以为常了,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对周易嗤之以鼻,这肯定是不对的。毕竟周易是数千年来,经过我们华夏祖先集体智慧聚集而编的。就好像现在的我们所知道的天然气是可以燃烧,放到当今这个历史时期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放到我们古圣先贤那个时代,以前一度认为是这些燃素没有被古人所发明和利用,这也是同一个道理,不要苛求。
今天,和我们一起来探讨周易话题的是来自于湖南的东坡居士苏九皇先生。苏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周易是需要我们强调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有所节制、达到与自然相和谐统一,而不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如果我们把自己作为人的地位,看做是至高无上的话,那估计很难理解周易了。所以东坡居士也喜欢和朋友们经常推心置腹地说,喜欢大自然吗?如果有机会、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放下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静静地去仰望星空,观察北极星,感受一下古人是如何从天空中,总结出那些历法和农相等自然规律的。
首先,苏九皇先生建议,如果我们要去学《周易》的话,最好是先看《易传》,也就是“十翼”。看完《易传》,再看《周易》前面的六十四卦。那么,苏九皇建议,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卦爻辞的一些位置概念也要掌握。如:错、综、互、经卦、重卦、初九、上六、承、乘、应、当位等等。
其次,就是要掌握易学的思维方式。物极必反这个词是想必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学习易理,就必须要领会物极必反的这个意思。因为周易中处处存在这个思想,例如居安思危、否极泰来等这些词语的由来和含义,也无不渗透出易理的博大精深。在很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都理性地传播着这种思想,或者说都有类似的语句表达了这种思想。换个词就是,反者道之动。例如《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再者,就是穷变通久。我们在《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苏先生针对这方面,谈出来他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永远在变化的,不要拘泥于一时一刻。例如水火既济卦和火水未济卦。水火既济,结构看上去似乎是个很完美的卦,可它不是最后一卦,它没法定格在这个状态中,这暗示着事物是没有穷尽的。《老子》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苏轼也曾经说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即使是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上面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凡事我们都不要去钻牛角尖,这个很适用于当下一些社交网站中的部分用户,事物永远在变化,我们何必为眼前的一时的不快而争论不休呢,更没必要追着别人,或者抓住别人话中某个小点进行无休止的抨击。
这时候,苏九皇把中心思想的聚焦点,又概括到了周易里边自强不息这个词。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这也是梁启超先生录在清华大学的校碑上的校训。天行健,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而不息。学习就是这样的,学无止境。而学易,我们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要看就看完,就算什么都看不懂,拿起来就别放下。哪怕我们只是最熟悉的永远是乾卦,后面啥都不知道。当然了,在这里,苏九皇想要强调和表达的还是,我们做事还是有始有终的好,尤其是读这些书,越是有困难越是要迎难而上,这才是学习的乐趣所体现的层次。
如果说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的话,我们大可认为,这句话也不会成为清华的校训了吧。而且在我们中华本土及汉语文化圈,的确还是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渊源与周易易经深厚文化底蕴不无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这件事,这也是苏九皇先生常说的。易学告诉我们,包含了宇宙阴阳,我们得要一起去有对比的去学。也就是说不能只看阳,不能只看乾,看乾必看坤、看坎必看离、看否必看泰,这都是同一个道理。乾为天、离也可以为天。天属阳,但也不能拘泥于天属阳,天属阳是相对于地属阴而言。
是的,在我们人类社会上,不管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男为阳女为阴。那么,如果是两个男人,我们可以设定高的为阳、矮的为阴;站着为阳、坐着为阴;胖的为阳、瘦的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春夏秋冬,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之中,春属阴,夏属阳。往往最初的阴阳概念,应该还不是从四季中得出,而是通过“立竿见影”的方法得出,太阳是阳,影子是阴。也有说法是看日月交替而得出来的。
其实上述几种思维要表达的都差不多,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但是合在一起篇幅太长。最后,苏先生在用一种全息思维告诉我们,最早由董仲舒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叫人副天数。全息思维可能在中医应用中比较多。比如耳朵、手掌、脚底都可以代表我们整个人体。在周易预测领域内,也应用广泛。当然,很多人不信这套。毕竟我们中华文化看重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而不是给单个事物去做无限的解剖。可见,我们人体和自然界有很多感应,在此就不一一多举例了。
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用一种要合乎常规、但又超乎联想的观点,说到这理,苏先生还是话归正传,有人曾经问他,乾代表的颜色究竟是红色还是蓝色。在书本范围方面,有说是红色,也有书说蓝色,不代表这个卦象就是大赤色或蓝色,我们也可以是说白色,也可以是其他的颜色,不要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阴阳,很多人不明就里,就不停抨击。苏九皇利用易经的诠释就是,阴阳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东西,黑白也是阴阳,我们现在握着鼠标,手心手背也是阴阳。话至此,苏九皇就坤卦举了个例子,辞有一句是“利牝马之贞”,牝马是母马,母,《象》中有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母亲具有哪些特性呢,承载、包容、孕育,正和大地是一种属性,所以坤为地为母,当然还可以包含很多其他的。
寻思以上笔者和苏先生的交流探讨,可以窥见,即使是我们古圣先贤写的那些东西,要去钻研,的确需要很强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需要大量的生活阅历作为支撑。往往我们左右一旦经历过,立马就能领会了,不然想破脑袋也参悟不出来。这时候,苏先生建议,如果我们想了很久,还是想不明白,那就别想了,不然容易走入偏门,渐渐地我们整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会产生问题。
还是苏先生那句话,我们得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悟,它不同于一般的书本知识,灌输是没用的。特别是我们这些想学术数的,那另当别论。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先从基础看起,别人的文章,见解是别人的,我们不到他的频率里,是看不懂的,最后只能人云亦云,不但会学得心猿意马,到时候连起码的定性都没有。往往我们在没基础的情况下,我们看谁的都会觉得说的挺对,这和看古书是一个道理,有没有用,不是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必须自己去甄别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自己去体悟,书只能指明一个方向。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要学《周易》,而且很多人有自己的专著。而现在的成功人士要花几万以至于几十万去听专家教授们讲周易,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有钱有地位,或者就是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再算一卦吗。苏先生告诉我们,周易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与事业的大发展。当然,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人是不会明白的,只有真正明白的人才行!
从本质上理解,周易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神秘,而是疫苗非常非常简单的学问。在此基础上,苏九皇简明的就字论字,《易学》就是易学,就是不难学的学问。以前或许我们没有看懂,是因为我们没有走入快捷学习的门径。试问,当今哪家书店没有《周易》书,我们读书人谁不认识《周易》书中的字,都是,的的确确敢说懂的没有多少人?因为的确很少有人像学教科书一样的,去系统地上过周易的课程。
一提周易,大家都认为是拿来看风水算命用的,其实这是太浅显的偏见。在这里面,我们都可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健康、幸福、财富、爱情以及事业的成功和圆满!我们许多人都知道舍得,可是到了真舍的时候就犹豫了。我们都知道学习,可是真到学点什么的时候往往就找借口退却了。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心理有问题,我们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只会为自己找退却的理由!
在这里,东坡居士告诉我们,特别是想研究易学的朋友们,这些道理、原则、方法,都能在咱们中华古老的学问里找到答案。苏先生还一再强调,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学懂《周易》,我们还要真正学会周易在当今社会、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认知相应的移动智能设备、与相关理论得到互联网科技的运用。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线上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各个阶层对其也越加重视,我们更需要在推传统文化的运用过程中,要加快相关互联网易学的创新。为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理念中,要体现“互联网+”思维能力,助推“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广传统文化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的事实。在这个计划当中,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工作者,应该作为主力军,在相关的传统文化领域的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背景,苏先生和笔者一起,也曾经以现在的网络平台创业现状为例,对其目前发展现状进行过一系列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左右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我们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研究影响传统文化和我们现在互联网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因素,并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环境因素、在个人特质因素、创业态度因素以及感知行为控制力因素、乃至于与传统文化工作者意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最后,我们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像苏九皇先生一样,一些在大家网络时代,热衷于推出传统文化创新的意愿者,有着一定的指导和推介意义。在此,笔者相当感谢包括苏九皇先生在内的传统文化工作者,他们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传承意识。
多年来,苏先生先后参加过互联网的传统文化研讨大会,总结并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易学文化的应用成果,他致力于以《周易》文化为主体,去默默无闻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周易文化与人生哲学、心理学、环境学、地理学、预测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并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发表了自己的周易研究应用学术论文,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这在行业内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