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启发.这时候读到它让我觉得非常幸运.它让我从"家"的烦恼中完全的解脱了出来.我把它抄录下来.希望与我一样对"家"产生疑虑而深陷家庭矛盾中的朋友们---读过这篇文章之后,能有所收获.“对待家人请别只想着一味地需索和苛求;而忘记了礼貌与付出。”
有人给“家”下了一个定义,说“家是一个让你可以回去的地方。”
似乎有点太简单了,是不是?
可是,家,确实是这样一个地方。
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忽然觉得他的家已经不是一个使他觉得可以“回去“的地方,他的生活一定不仅是大大地走样,他的心情也必定充满着悲哀。
因此,我们也想起另外一位什么人所说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
这“可以回去”的地方固然不一定是“家”,它可能是他的宿舍,他的单身套房,或他所借住的地方等等。这个处所虽然不是他的家,但通常他会习惯地说:“啊!我要‘回家’啦!”
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会给人一种“家”的感觉,但它并不等于一个家。
我们平时总或多或少地觉得“家”有点令自己厌倦,因为它使你有负担,使你伤心,使你为难,使你累……因此才流行一句听来很恰当的形容——“结婚是一道门,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结婚是家的起点在里面的人想出去“是因为”结婚“之后,实际生活的种种琐碎负担与亲密的人际关系冲突随之开始,使人觉得,如果能摆脱这些负担与冲突,生活一定快乐得多了。
究竟摆脱了这些冲突与负担之后,生活会不会快乐得多呢?
答案需要一点想象,先从在外面游逛开始想起:你会发现,外面的花花世界,只有当你有家可归的时候,才对你产生那么大的吸力。而当你已无家可归的时候呢?——那夏天烈日的热,冬天凄风苦雨的冷,那满街滚滚烟尘,匆忙的人潮车阵,走不了十个路口就已令人乏累,那昂贵的饮料,油腻的餐馆,肮脏的小吃摊,无情的店员,虚幻的娱乐场所……这一切,都使你急欲逃开,急欲摆脱,但是逃到何处去呢?
如何摆脱得了呢?当你自己拥有一个家的时候,你觉得对它万分的厌倦,觉得它处处都是缺点。你曾悄悄羡慕朋友们的家,觉得别人的家充满着和气与温暖。于是,当你在人潮车阵、马达隆隆的街上奔波累了,你或许会想到去分享一下朋友的家。朋友当然也会接纳你,在他家里做客——一顿晚餐的聚晤,三五天的留宿……
然后,你会发现,朋友的家终究不是你的家。保持客气和礼貌,随时都得自我检点。你要处处小心,不使朋友的生活受到干扰,不使朋友觉得你影响了他的生活秩序,或侵犯了他的主权。你要对你所受的招待处处表示满意或感谢。你要随时表示自己十分勤快,乐于为主人分劳。你没有权利挑剔饭菜的丰俭与品味,你没有权利调动饮食起居方式与时间,假使你是女主人的朋友,你要留神男主人的颜色,来决定自己是否不受欢迎;假如你是男主人的朋友,你更要小心检点,以免增加女主人的麻烦。
在别人家里,你没有随心所欲的权利,你也没有挑剔批评的权利。无论你们宾主之间何等融合,你也只能俯仰由人,以求保持这份情谊。
这时,你或许已经会怀念起在自己家里的时候,受你挑剔、批评、不满的那些琐事。恍悟到那些挑剔与苛求实在都是一种“权利”的表示与证明。正因为你属于那个家,试想,当你在别人家里寄居,即使别人把你待为“上宾“,你又焉能像在自己家里那样的挑肥拣瘦,擅作主张,是因为你要维持与寄居主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来表示你的感谢。你深知,唯有自我克制,谦虚有礼,处处与人方便,为别人设想,才能使双方相安无事,长久愉快相处。于是,你发挥了屈已从人、不妄自尊大的美德,因为你不得不如此选择。
然则,你何不把同样的美德在自己家里发挥其中的十分之一二,就足够了。而你所得的回报将千百倍于你在朋友家寄居所得的回报——你将拥有一个受欢迎的、善待你、属于你、对你负责、能寄放你一切成败忧喜的家。这样的回报,是朋友所不能给你的,不是他们不愿,而是先天上,“家”就是属每一个“私人”自己的地方。你们无论怎样使彼此“如同一家人”,也终于不会是“一家人”。你又何不把这寄居在朋友家时,所必须发挥的种种小心谨慎、谦恭礼貌,拿一小部分出来,用在家里,而看看它的效果如何呢?
家是一个常常让我们忘记礼貌,也忘记付出,而只想一味地需索、苛求,因而充分暴露了自己的自私与一切的缺点的地方。但是,当你抱怨家里的人对你冷漠,“连生了病都不安慰”的时候,当你抱怨家里的人自私自利,“薪水都不肯全部交给我”、“每天吃什么菜,全不考虑我的口味”、“家里有什么事,连问也不问我一声”的时候,你能不能忽然想起,“如果这是住在朋友家,你还抱怨人家对你如此这般呢?”
是啊!在朋友家,你“无权”抱怨,因此你就不抱怨了。“抱怨”是一种“权利”的表现。你“抱怨”是因为你“有权”。放弃了这个“权”之后,你觉得自己失去了抱怨的对象。你不是不想再抱怨,而是你知道,自己“不该”抱怨了,因为你怕失去了与别人之间的情谊啊!
岂仅是抱怨“别人”会失去情谊呢?家里的人也一样的是些除自己之外的“别人”。只不过这些“别人”和你有先天的情分罢了。他们较能容忍你的抱怨,在非迫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很难收回对你的感情。这种先天的关系及后天的容忍,往往会使一个人忘记了感谢,而只剩下挑剔、苛求与不满。
人都痛恨别人的“忘恩负义”。但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这唯一仅有的“家”多多少少都有点“忘恩负义”。只是有人不知其所以然地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终于把自己关在家门之外了。
或许,我们应该创造一些像基督教徒在餐前“谢饭”一样的“谢家”祷告。在我们每次由外面的人潮车阵、滚滚烟尘、烈日薰蒸、凄风苦雨、无情的人、肮脏的小吃,昂贵的饮料……饱受种种的冷漠、虐待、紧张之余,推开家门,投身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把一切无情与骚扰关在大门之外,这时,应该意识到这份由内心升起的“终于安全奔回本垒”的稳妥心情,而不忘说一声:
“感谢上苍,让我有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