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不能忘却的纪念---读《血祭野人山—一个远征军老兵的自述》

不能忘却的纪念---读《血祭野人山—一个远征军老兵的自述》

黄小军 风帆 2010-11-27 17:03 13
言宋点评:作者这文章写得严肃认真,理应顶出来!

《血祭野人山》是乡人黄三丛老师的作品。十二年前,胡子龙老人怀揣手抄本回忆录找到本书的作者,满怀期盼地想把其中一些亲历的远征军故事整理成书,以传后人。老人生前对那段历史饱含眷念,作者看后、听后无不为之动容,他决心要还原老人心头那份弥漫的祭奠之情…… 

当最开始阅读序幕和第一章的时候,大量战争场景和历史背景的描写也许会让你觉得并不那么引人入胜,只是远征军连连败退,最后副总司令杜聿明不得不挥泪炸毁所有不能随身带走的武器辎重,正式溃入野人山时,你才会隐隐感到一曲壮烈的人间惨剧刚刚开启。

进入野人山,险象环生,小说的故事也是环环相扣,一个紧接一个,好似一把连环扣把你牵引进一片千年难遇的奇境。第一人称的叙述更加强了故事的真实可感,小说主人公也即以胡子龙老人本人的名字命名。胡子龙第一次遇险就真的是九死一生,枯门岭上湍急的河流挡住了队伍行进的近道,十个先锋队员乘竹筏试航时遭遇巨浪,结果舟毁人亡,只有胡子龙一个人侥幸地抱住一片竹块得以逃生。绕道野人山后,胡所在7连战友曾祥欣受山蚂蝗和毒蚊叮咬第一个死去,“入土为安”,“愿他的灵魂在九泉安息”,在书中我们会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的叹语和祝福,也正是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对在本次磨难中倒下去的同胞最深沉的追悼。接下来,相继有远征军将士受野人侵袭被俘而不复返,胡子龙又亲身经历了受女野人攻击、却被久居野人山的中国人黎杰搭救的一段传奇,黎杰误入野人山的故事更是凄美动听。作者以倒叙的手法娓娓写来,全篇故事情节正是这样通过相关人物角色的回忆和不断的时光倒换,故事套故事,回环往复,悬念叠生,让读者急欲读完而不止。

黎杰救出胡子龙之时,远征军正深陷“8”字形迷网,在他的向导下,队伍穿过山林,走出大峡谷;随着粮食断绝,难耐的饥饿接踵而至,纨绔子弟戴斌身为军需处长,用戒指、手表、项链三样金器换不来半碗稀粥,绝望之极,开枪自尽;在队伍又来到一处悬崖边,走投无路之际,国民党军统安插在远征军中的冷血特务袁家骅为炼狱中锻濯出的人间真情所感化,助远征军搭起通向对岸的藤索桥,自己却献身万丈深渊。接下来的章节,跟随队伍行进的历程,小说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7连连长李楚祥外冷内热,身临绝境却临危不惧,最后为不连累队伍,舍生取义,含恨自裁;团长邓君林豪迈而豁达,师长廖耀湘傲烈自负却才华横溢、意志坚强,其他一些小人物象黄宝旺与刘玉芳纯朴的山地恋情、向振武的忠厚善良、军中败类张大山、陆培林的丧心病狂等,都一一向我们呈现开来。当然,写得最成功的应属对故事主人公胡子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全篇正是以他为圆心而展开的,因而他的形象丰满而逼真:理智、正义、充满理性的光辉!

一部小说的成功取决于多个方面:构思,布局,语言,其思想性等。如果从前述介绍中我们已能体会到小说大气的布局和故事构思的巧妙,实际《血祭野人山》的语言也极富表现力,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文章中很少用到长句,大多是用短句在叙述,三字句、四字句俯拾皆是,这实际上倡导了一种多用短句叙事的文风,因为短句更有表现力,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更显出其细腻与贴切,于是我们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对故事特设的情节也很快能心领神会。如序幕中描述野人山的总体场景时这样写道:“这里,层峦叠嶂,耸翠堆玉,山间沟壑纵横,河网密布”;见到蚂蚁在叮咬尸骨,“一个个如尚未长翼翅的小蜜蜂,圆鼓溜溜的脑袋上,一对方括号似的触须,横伸在前头,灵活地摆动着,一对复眼闪烁着幽光,两片钳子似的横颚,弯嘴镊子一样,正在啃咬着剩余的皮肉”;文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同样鞭辟入微:树根、草皮都吃完了,就炖煮牛皮带吃,却还吃得很香:“先把汤喝光,加上水翻一个滚,再喝一次‘汤’,再加上水。这样肚子里就有了些充实感,这时才抓起那块香气四溢的牛皮,极小心地咬,极慢地咀嚼,极有味地吞咽……”如此读来,我们仿佛就是在听故事,精彩纷呈,甘之如饴,作者极力还原历史的心劲和娴熟的文字驾驭功底于此可见一斑。

谈到思想性,本书夹叙夹议,通篇凝结了作者对人性方方面面的思索与探寻,不乏真知灼见,不乏人生启迪。譬如通过疏理历史脉络,对贵族与平民各自核心利益的探讨,提出“平民的利益是民族的利益,而贵族的利益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混合体”;从与野人部落群居混交的强烈对照中,对人类性文明进行了热情讴歌,现如今也是世风日下,看到此处对性文化的深刻阐述,真让人有正本清源的淋漓之感。再譬如通过书中人物面对饥饿、孤独、恐怖及至死亡的极度渲泻,也使人们对此类极端情绪有了别一番体验。

通读整篇,我们更可能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经历如此凶险的环境,大批的远征军将士埋尸荒野,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得以幸存?这样的思考可能比对正义与邪恶的考量更有意义。正如书中廖师长所信奉的:不相信命运的赐予,而是坚信凡事须靠自己去把握机遇,才能纵横捭阖,开拓向前。因而文中总结道: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都是当然之义;适应环境,顺应潮流,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希图坐待他人恩赐,或求侥幸成功,是一定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胡子龙老人当初找作者商量写书时已是88岁高龄,唯一走出野人山的远征军女兵刘桂英女士也活到了85岁以上。怎样才能做到淡定、从容,坚强、乐观?幸存的远征军战士给了我们答案:凡事看得淡些、豁达些,心境即为之开阔,自然就会长寿。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那就让我们也去经历、去走过吧,慢慢地,我们也将学会坚忍,学会从容――倘如此,本书的付梓出版则善莫大焉!

写到这里,我还想再提及本书浓厚的乡土情结。书中多次写到胡子龙在夜深人静之时想念家乡的情景,小说花了不少的笔墨来回忆自己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我们读到了滔溪河,读到了本地土得掉渣的方言,亲切感油然而生,猛然觉得自己的家乡其实也很美。我们那里家乡风景、家乡地名入书的机会不多,作者特意将他们设计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去了。是煞费苦心吗?不啊,朋友,故土难离,忆乡思乡情,与踏上异国土地对祖国的思念一样,爱家与爱国原本一脉相承。

前段时间在看智利33名矿工被困井下700米深处,69天后全部成功获救的报道,他们的经历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也成为各国媒体争夺的目标。这让我想起了本书所写60多年前胡子龙等人溃败野人山的奇特经历,胡子龙所在远征军部可是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走出野人山,与眼下智利被困矿工的经历相比,其惊险与奇特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智利33名矿工还在井下时就收到了很多采访和拍电影的邀请,但都拒绝了,他们在井下订立盟誓,获救之后面对所有媒体采访都要保持沉默,众人须平分将被困地下的经历写成书或用其他方式披露所得的收益。而现在作者黄三丛和花城出版社已将胡子龙老人身临其境的那段历史整理成书出版,为的却是让远征军败退野人山的历险故事更加广为传播,并抛砖引玉,引来更多媒体的关注。

因为难以忘怀,所以我们永远铭记! 
                                                                                                                    (作者:黄小军)

阅读 1.3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云中乘风

“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1113年前

春的信息_2552

专程顶帖.........
友好顶帖.........

1213年前

月之影

专程顶帖.........

813年前

黄三畅

中肯的评论.“野人山”是值得细细品味。

2613年前

言宋

九十年代初,读过一小说《大国之魂》,才第一次很全面地了解了远征军的故事。

2613年前

言宋

细细读了一篇,觉得作者是认真读过原书的,写得也很认真。第一次传文,理应赞这个新人。

2113年前

姜远林

因为难以忘怀,所以我们永远铭记!

3113年前

黄剑萍

小军的书评处处体现了对《血祭野人山》一书冷静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了原著,也让我们更加期待署上黄三丛老师名字的原著早日出版。

2213年前

山间白云

好文,顶起..............

1814年前

老特务

我在等待署上黄老师名字的《血祭野人山》,到时一定要好好拜读。

2414年前

黄三丛

因为难以忘怀,所以我们永远铭记!

2514年前

兵子驼

坐在地板上细看.............

3314年前

兵子驼

好文,顶起..............

2914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