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立论——也谈毛泽东诗词的情感逻辑
图文/都梁记忆
所谓理论:就是成功了的经验。
这理论概念,好多年前就听人口头说过,那人是邵阳市造纸厂一个生产厂长,干粗活的。
现在查网络,理论这一概念远没如此精辟,极是遗憾!
今天独撰这“悬空立论”,很有点过意不去,暂且从李敖的悖论中偷来一用。因为要想观点成立让专家认可,必须提供名人们的经验文献,否则论据再充分,没有人会当证据的。
这当今论文之谈?窃以为:比八股还多一股!
读者诸君如果不信?今天我就事论事:不要任何文献综述,因为所举事实没有专家学者认可过的。
毛泽东诗词作为近代伟人的文学作品,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包括初中高中教材。在课堂教与学当中,一般课堂只肤浅或笼统于作品的革命意义。其写作风格与技巧总结,总脱离不了“现实加浪漫”不着边际的泛泛之辞。今天我要说的是:
毛泽东诗词经典之作,总离不开刻骨铭心的情感逻辑。
下文关键词:毛泽东诗词,情感逻辑,课堂改革
我们来读一读《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漫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短短46字的“忆秦娥.娄山关”,格律森严的写作技巧,我们先不去探究。我们先从这字里行间,理解作者当时经历的革命生活,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与死亡同行,成功在失败边缘,震颤灵魂的文字!
这么多年,为什么毛泽东诗词的理解及课堂教学总如此笼统或肤浅呢?
一、因于作者是伟人,并且是政治伟人,所以不敢轻谈?
本词作于1935年2月。据网络历史资料(不可置疑的历史):
1934年10月到12月,仅仅两个月,中国工农红军因为仓促撤退,当突破敌军四道防线时,30万大军,就损兵折将过半。又两个月后,于1935年1月强渡乌江,攻占了遵义。随后,有了闻名于国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决定了作者(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军队的命运党的命运落在作者手中。
1月下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县,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贵州的泸州之间渡过长江,跟红四方面军汇合。这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改变计划,再渡赤水,重占桐梓,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固守娄山关……
以上是相当可靠的历史资料,结合资料,我们细读作者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烈”,除了当时当地自然环境中,天险娄山关前的“猎猎”风响外,鏖战甫歇侥幸突防的红军,还将面对强敌的围追堵截。这围追堵截的敌军就是贵州军阀王家烈。所以,“西风烈”中的“烈”,恰到好处情景交融巧合了“猎猎风急”中的“猎”!
这油画,是无言的文字
古人云“佳句天成!”试想想?离开革命摇篮江西井岗山,仅仅三个多月,革命队伍当家做主的领导权,落在作者手上,其任重道远,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能说得清楚的。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刚刚(昨天晚上)才侥幸攻占的娄山关,清早就要离开它,硝烟才散的娄山关上空,雁阵惊寒,多么像被打散的革命队伍!天还未大亮,队伍又将出发。带着昨晚的伤痛,告别战争的死亡,杂乱的马蹄声敲打着战友离去的悲伤,军号不再那么激昂亢奋,是号兵累了吗?好像哽咽在喉的哭声哩!”
看着娄山关的惨胜,险胜,作为革命的当家主人,内心比什么都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革命征途真的像娄山关这么坚险,从今往后可要小心翼翼,从头做起了。站在娄山天险西北观望,苍茫的群山浮在血红的夕阳里,这革命的征程万分艰险。 当时作者的革命豪情,悲凉中透着几丝绝望,正是这若有若无的绝望,让文字悲壮至极!
据网页资料,这词其实还有另一个版本的?
一个叫万家庆的下岗职工,在北京崇文路文物市场买到一本《毛主席诗词》小红本,是196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校红联编印”的。万家庆发现其中的一幅《忆秦娥.娄山关》手迹照片写的是“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 这幅手迹落款时间为1934年,而公开出版的写作于1935年2月,公开出版发行是1956年?
湖北大学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胡忆萧教授说:毛主席创作诗词素喜改动,很多书都收录了他一首诗词的多个版本。但《忆秦娥.娄山关》的“黄花发”版本还不多见。
这些资料说明,毛泽东对当年娄山关那一战的耿耿于怀。
“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不是没有情感逻辑。历史资料显示:
队伍在1934年底攻占过桐梓县,1935年1月又重新占领过桐梓?”梧桐叶下黄花发”这一句,应该就是对景“重占桐梓”的。
以“梧桐叶下黄花发”隐喻重占桐梓:革命的精神,革命的行动,多么像秋风梧桐落叶下傲霜而开的菊花!
二、比之苏轼的情感逻辑,读毛泽东诗词
还是因为作者太伟大,诗词中的真实情感一般人不敢触碰。
20年后,1956年公开发表的《忆秦娥.娄山关》,又改为“长空雁叫霜晨月”公开发表?这个中情感更为复杂。
为了革命伟大事业,他指挥的党指挥的军队,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全部在这“霜晨月”下。这个时候,他最大期望的大儿子毛岸英已牺牲在朝鲜。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63岁,在一般人生春秋里,已是深秋之后的霜降节令了。所以他用“长空雁叫霜晨月”替代“梧桐叶下黄花发”。
长空雁叫霜晨月,比“梧桐叶下黄花发”格调境界,高出几许?只有神鬼知道!不说我等凡夫俗子,就是时隔22年之后,毛泽东也如捡拾到一句“神来之笔”。这神来之笔因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朝中毛岸英之牺牲……
读到这层,我们能不能将他视为伟人?他是伟人也会为情所累!他是伟人才不会让情感轻易表露。
文豪苏门三学士的苏东坡,其《水调歌头.中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号称千古悲怀浪漫之词,比起《忆秦娥.娄山关》来,在情怀格调上,前者虽远,但后来者居上,并且居上太多。
《中秋》一词一般人熟记于心,我们暂且展开《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此词是苏轼怀念结发妻子王弗的悼亡词。王弗是苏东坡表妹,旧人故去哪怕新人在侧,总会有新旧相比的缱绻!十年了,来世今生渐行渐远,想再见只能在梦中,想再见终于在梦中。然后有了这个亦真亦幻的梦,讲给千年之后的后人:
这梦中情感,“相顾无言”。
这梦中场景,“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短松岗的短,隐藏“松短情长”!
明月夜,明明白白的阴阳相隔。
读“生死两茫茫”,风刀霜剑严催逼。
读“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更多更远生命的沉痛缅怀!
我们再来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诗人1954年写的。写这首词时,革命事业成功了:新中国,朝鲜战争,土地改革(无产阶级平分了资产阶级财富),从来革命者“均贫富”的伟大理想被我毛泽东完成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碣石遗篇,我比千年前的魏王曹操如何呢?回答他毛泽东的,只有秦皇岛外的滔天白浪。新中国这膄大船,在风雨飘摇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开向何方?
为什么毛泽东在这个时候,有“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的渺茫心境?因为帮助他革命成功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已经过世。接班斯大林的,是后来被我们称为修正主义的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一上台,中苏关系极度恶化,这是后话,不能不说与本词无关。
总结
抚今思昔,读伟人诗词,就是读伟人情怀。毛泽东诗词,它将国家大业个人情怀,交集到了一块。他没有疏理好,这世界也没人替他疏理,但在事后他疏理好了。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因为他太伟大,其他的人太渺小,渺小得不敢说一句话,哪怕一句真话。伟人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今天讲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论从还原历史真相出发,还是作为一个汉语言教学工作者,伟人虽然离世了,但他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伟业,我们不能忘记。他内心的孤独和遗憾,我们要替他读出来。这情感在哪里?我们循着历史,顺着他写作的思维逻辑,追寻到了。
所以,今后的毛泽东诗词教学,希望不再简单以“战士大无畏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敷衍课堂了。
无论从生命角度,还是从革命情怀,都脱离不开情感逻辑!学生的知识获取面和求知欲,已经不是我们这代人可比的了。
学生:╳╳╳
毕业院校:武冈电大
2018.10.25
注释
逻辑:外来音译词,希腊语词源。
逻辑有两种不同层次和角度的定义。
逻辑特征有概念特征和推理特征。
这是作为武冈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上传候审的文字,得到答复是:
“这也叫论文?
这么大的话题你能写得好?
5000字才够,这两千多字能交差?”
本来这是替朋友”捉刀”的,初审受阻后,便失了锐气。心想,“中国每年这么多大学生,和大学毕业论文,如果每个大学生毕业论文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就不可能有如此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实朋友一看到内容就担心话题太大,怕过不了关。后来果然遭质问,便央我另外谋篇布局,”只图过关不图质量”。但我自失了锐气后便没了灵感,于是就将它发表到这里。
2018.10.30于武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