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闯飘点评:“母亲啊,您那满头的丝丝银发,是饱经风雨沧桑的见证;您那瘦削的肩膀,曾经挑起过四世同堂的一个家;您那美丽善良的心,满载着对家人的牵挂”。
借用东方秀老师的文字,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母亲生于1930年,今年整整81周岁了,精瘦的,笔直一身,显得很有精神,撑一副600度的近视眼镜,俨然一副知识分子模样,其实只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扫盲时读了三个学期的夜校。母亲很能干,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地里镰刀,屋里剪刀样样都行,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在整个村里是有口皆碑的。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在她去毛爷爷那里报到之前,一定要我把那篇文章(祭文)写好,要我写祭文,催得我鼻子酸酸的,我想母亲总是想听听后人对她老人家一生的总结和评价吧,不妨我把母亲的一生用文字,没有细节描述,也没有艺术加工,就用直叙的形式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 童 养 媳
妈妈常说,她十四岁那年就回到婆家做童养媳。1944年正碰上日寇在中国大地横行霸道烧杀抢虐的时期,他娘家又挨武冈城边的渡头桥,当时有待嫁姑娘的人家赶紧给找个夫家送走,深怕遭有不测。她到了夫家,上有五个老人:我爸是过继给他的亲伯父,那就是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还有一个奶奶,加上小姑子,小叔子,那么一大家子人,。那时家里还租种了几亩地,父亲和两个爷爷专门种地,伯父在武冈城里读书,喂猪打狗,煮茶做饭,洗衣做浆,全靠母亲和伯母两妯娌。亲奶奶喜欢打字牌,吃完饭就玩牌去了,养奶奶就喜欢赌宝,输了钱就要母亲趁开仓碾米的机会,偷谷子给她还赌帐,母亲哪敢吭声,也只好照婆婆的话去做,这样的事做得多了,总有露马脚的时候,被家里的最高权威者--------爸爸的奶奶知道了,这还得了,一怒之下,分家了。
这下可好,家里的家务事全落在了母亲身上,父亲和爷爷只管田里的活,原先还有伯母一起做,现在单打独唱,喂猪打狗,煮茶做饭,洗衣做浆,再加上土里菜地,把一个豆菀年华的水嫩姑娘给累的个腰酸背疼,母亲到现在还总是说,年轻时候我们再苦在累,晚上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又是活蹦乱跳的。一天到头,只管低头做事,真正的丢掉锄头拿扫把,没停过。入冬里,田里没有了农活,就要准备过年框框,做鞭炮卖,白天做完了家务活,累完了菜园子,晚上就坐下来织鞭炮,整个一个冬天,晚上十二点前从没上过床。还好,爷爷奶奶并没有像戏里说的那样虐待过童养媳,看到母亲扎瞌睡了,就会轻轻叫醒她,要她去睡觉。
就这样,于1946年冬天结束了两年的童养媳生活,于1947年冬天生下了大哥,初为人母。
二、 军 嫂
1950年10月,我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吹响了抗美援朝的号角,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父亲,作为独子(养子),于1951年毅然决然奔赴了抗美援朝第一线,母亲那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里三个老人,两个小孩的一切负担,又正值掀起土地改革的高潮,家里分得了八亩多田,这八亩多田地的劳作,就全靠爷爷和母亲了,看到爷爷年纪来了,犁田耙田非常吃力,于是母亲也学起了犁田,一开春,在田垄里犁田耙田的男人里,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女人,头戴斗笠,手扶犁把,清脆的吆喝声吸引了无数敬佩的眼光。到后来,和我们说起犁田的学问来滔滔不绝,如何开卦,如何窝心,在种田的一系列劳作中,最艰难的要数打石灰,那时种田是没有农药的,把田犁完后,就要在犁胚上打一次石灰,用来杀死田里的害虫。打石灰时,要顺风,稍不小心,就会满身满脸满口都是石灰,如果石灰飘进了眼睛,那就害苦了,即使用清水洗了,那眼睛还是肿的像桃子,没办法,也得做。
尽管再累再苦,母亲总是默默无闻,白天在田里累的浑身无力,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忙碌那周而复始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还要招呼那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爷爷看到儿媳的劳累,于是背着母亲,到姑爷家里,要我姑爷代笔以爷爷的口气给父亲的连队去了一封信,把家里写的如何的困难,家里上有三个老人,下有三个小孩,儿媳如何的劳累、、、、、让人看了心酸。父亲回到祖国后,在部队干文书,在整理文件的时候,他发现了那封书信,是家里的地址,于是,他带着埋在心底的疑惑-----离开家里时只有两小孩,怎么现在有三个呢?找到连长,请求回家探亲。
1956年,父亲回家探亲,风尘仆仆赶到家中,与亲人一别六年,心里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到了晚上,看到两个孩子来到身边,就问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呢?母亲瞪大眼睛看着父亲:什么,你说什么?你去时几个孩子都忘记了?父亲将书信的事说给母亲听了,这时母亲那诉不尽的离别苦,那道不完的辛酸泪,像决堤的洪水,哗啦啦扑簌簌的冲了出来,还是爷爷来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老人的意图是想把家里写得越困难,批准复员的系数就越大。于是老人家硬要姑爷多写了一个小孩。
待父亲探亲归队后不久,父亲就复员了。
三、 女 劳 模
父亲复员后,家里经过了初级社-----高级社------很快就进入了人民公社,提出了“要河水让路,要高山低头,要龙王训服”的口号,大炼钢铁,父亲被安排在钢铁英雄团,后又去了武冈建筑公司,这是后话。
在三年困难时期,那真是苦不堪言,母亲凭着一身矫健的体质,干起了与男人一样的活-------犁田耙田,哪里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哪里就有母亲的身影。在那年代,参加竞赛者获取第一名的最佳奖赏,就是能在公社食堂-有鱼有肉的席面;在那年代,老人小孩一餐一两五钱米,妇女二两五钱米,男劳动力四两米,母亲宁愿自己苦点累点,赚了那四两米饭要匀出一两米的饭给她的孩子;在那年代,虽然赢得了荣誉,赢得了掌声,但是在那日积月累,劳动强度又大,肚子又填不饱的日子里,一米五八的个子就剩下七十五斤皮包骨,人称鹭鸶嫂子。
在大跃进年代,经常是早出晚归,头顶天上一片繁星,脚踩地上一片污泥,回到家里老人孩子都已睡了。我那九十岁的太婆,听到孙媳妇回来了,摸摸索索来到母亲床前,用那干枯的双手抚摸着孙媳妇的头,兢兢颤颤的说:“崽啊,奶奶有好几天没看到你了,怎么瘦成这样了,我睡不下,总想着要看看你啊!”
分食堂了,而且家家户户还分到了一些自留地,允许家庭喂养一些家禽家畜。于是母亲在家里饲养了母猪,发了猪仔,喂养了肥猪,自留地里除了菜园外,其余的种红薯、荞麦、麦子,逐渐的日子好了。事后,母亲常常回忆说,能熬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人是英雄好汉,以后的事再困难也算不了什么。你们在书里说吃树皮,嚼草根,这些都是我们在三年困难时期经历过的。你们信不。
后 记
母亲啊,您那满头的丝丝银发,是饱经风雨沧桑的见证;您那瘦削的肩膀,曾经挑起过四世同堂的一个家;您那美丽善良的心,满载着对家人的牵挂,哪个感冒了,您的一碗紫苏生姜三合汤,热腾腾驱赶感冒好良方;子女中哪个逃学了,虽然高举牛鞭竹笋炒肉一顿抽,却让我们牢牢记住读书的重要;如今,您的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赶上了好光景,要让我们伟大的母亲好好的安享着这幸福的晚年。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东方秀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