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度尽劫波兄弟在

度尽劫波兄弟在

黄三丛 2014-07-21 06:29 10

度尽劫波兄弟在

                                        度尽劫波兄弟在
                                           ——评长篇小说《黄埔兄弟》
                                                      
 文\黄三丛

     

长篇纪实性小说《黄浦兄弟》(熊烨、朱若松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描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一群黄埔军校底层军官的成长和奋斗过程,为我们展现出一幅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生动历史画卷。作品以写实的手法,以“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即黄埔军校武冈分校为背景,塑造出这些热血青年共纾国难英勇抗战的集体群像,从而讴歌了中华优秀儿女的的忠贞情操,同时流露出对兄弟反目同室操戈行为的叹惋,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华一家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美好愿景,读来给人既有一种回肠荡气的壮阔感,又别具一番缠绵缱绻的情怀。

小说其实是人说。坚持现实主义典型化创作原则的小说,就是需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黄埔兄弟》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一原则,把这群底层军官中的两位典型代表——张光武和苏四光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张光武和苏四光是一对生死之交的异姓兄弟,两人有着共同的特质,自幼资质聪慧,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都有一腔爱国热血而志趣相投,国难当头时,毅然投笔从戎报考军校;也不乏磊落胸襟,大敌当前,能捐弃前嫌,相互切磋琢磨,苦练杀敌本领,比武场上难分伯仲;尤其是都有大智大勇,出类拔萃,敢于高呼“好男儿杀敌去!”宜昌血战威震敌胆,雪峰会战共立奇功……这些都是那个特定时期的中华优秀儿女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但是,这两个人物又各具特质,作者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手法,很有立体感地将他们竖立在读者面前。人物的个性特征,有其自身的禀赋与气质差异,也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的熏染是分不开的。张光武出身贫寒农家,为人光明磊落,不卑不亢,颇富正义感,生性善良、憨厚,对自己兄弟不设防;而苏四光是富家子弟,风流倜傥,豪爽儒雅,不甘人后,颇富同情心,恩义分明,却不乏精明狡黠,工于心计。

作者正是捕捉住人物的这些细微的个性差异,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量、磨合,不可避免地会演绎出一幕幕慷慨激昂的悲壮场景,也难免发生令人叹惋的恩怨情感交锋,读来别开生面。诸如:贫寒子弟张光武激流中勇救富家少爷苏四光的善举;苏四光抛开门户之见与光武义结金兰的佳话;张光武为大众利益不畏权贵敢与苏家打官司的举措和与为富不仁的苏四光划地绝交的义愤,张光武为四光与自己同具报国志趣考军校而捐弃前嫌兄弟握手言欢的义举;以及在拼刺刀的比武场上因四光使诈而引发械斗招致双双关禁闭的憾事,还有苏四光多次暗中搬弄是非离间光武与尹寒梅而最终取而代之的龃龉等等。

作者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特殊环境的渲染,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物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张光武贫寒出身,容易接受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进步思想,他退学后去表叔刘布谷的纸厂打工,受过塘田战时讲学院一些进步人士的影响;考入军校后,深得李明灏将军的器重,耳濡目染着将军“要为国家尽大忠,为民族尽大孝”的正能量,因而时时处处表现出一身不屈不挠的凛然正气,才有卓越的战功,石下江一枪打下岩鹰震慑匪首张云卿,宜昌血战中一举干掉十一个鬼子,游击战中显雄威,带领军民抗敌再创“武冈城墙盖天下”的奇迹,继而又为解放家乡把红旗插上武冈城而改写历史纪录……这一切,无不彰显出一个进步青年铁肩担道义的英雄形象。

而苏四光这个人物,也与他所处的复杂复杂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出身富有家庭,为维护所属阶层的既得利益,患得患失,曾经站在父亲一边弹压抗旱放水的乡民。基于这一局限性,他势必寻求既得利益的保护伞和靠山,以达到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目的,因而在军校学习和当教官阶段,投入军统安插在军校的钉子、政训处长张泰祥和王超等人怀抱,牢记自己是黄埔军校校长蒋委员长的学生,效忠党国,凡事无不散发出一股陈腐的功利气息,以致在有悖正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出生入死、把他从激流和鬼子刺刀下救出来的兄弟张光武,常怀戒备之心;甚至在和平解放长沙时,罔顾兄弟情分,暗藏杀机……但是,他又有人性化的一面,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在李明灏将军开创的黄埔军校崇尚的民族大义的氛围中,他的良知并没有完全泯灭,所以,在解放武冈的战斗中,他处在极度的矛盾、彷徨的境地,一方面希图为党国挽回残局,欲撕破脸皮与张光武反目成仇,和解放军兵戎相见决一死战;另一方面又难下置家乡父老的安危和生死之交的兄弟情分于不顾的决心,也不忍心过分刺痛爱妻的心,于是只是为了“对历史有个交代”,才勉强部署城防工事,才对光武兄弟抛上城墙的卤菜闷声受纳,也才对喊话的妻子枪击手指而“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最终丢开阵地,化妆潜逃出城,投奔台湾。

作者还有分寸地把握住民情风土对人物成长的诱因。作为黔巫要冲的武冈,民情淳朴,民风彪悍,这里的人民素有“蛮子”之称,处身这一氛围中的主人公,不可避免地浸淫着一股不甘人后、坚毅顽强的“蛮气”。作者笔下的武冈名吃土特产,诸如水南桥米粉、铜鹅、卤豆腐、扶冲米花等等,更加氤氲着一股股扑鼻的醇香,诱人胃口大开,食之唇齿留香,终身难忘。有如此美味佳肴,才有黄埔弟子在品尝的过程中增进情谊;才有时过三十八年后苏四光回归家乡时,一时竟忘了与黄埔兄弟聚首的要义而陶醉在卤菜摊前忘情饕餮的镜头;也才激起他乡情勃发表达了投资办铜鹅食品卤菜厂的意愿。

随着一群黄埔兄弟相聚的特写镜头定格在中山堂前,演绎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情感剧徐徐降下帷幕。掩卷遐思,百感交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恩仇抿。作品所展现的其实就是国共两党在上世纪中合合分分、磕磕碰碰、恩恩怨怨的一个缩影,她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中华一家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总之,《黄埔兄弟》通过对一个个具有“这一个”特性人物别出心裁的发掘,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创作领域,堪称中国第一部描写黄埔军校底层军官的力作。

毋庸讳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黄埔兄弟》还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作者在表达人物情感意志品质的叙述中,创作理念有点陈旧,有未能免“阶级斗争”观念俗套之嫌,有悖人性化、人情味。在展开故事情节的写作过程中,运用环环扣紧、悬念迭生技巧不够娴熟,有碍读者爱不释手的兴致。同时,个别地方遣词造句失于严谨、精准,影响可读性。然而,终究瑕不掩瑜,这是一部值得向大家推荐的佳作。

阅读 9866
分享到:
评论列表

三十度仰望

看了校长的书评,好有看书的冲动。

5910年前

无名氏

兵子陀确实是个好兄弟。在外面就是顶别人,在家里就是顶老婆 (不知道老婆还要不要他顶搓板)哈哈,开玩笑。

3910年前

爱上红酒

武冈名人,顶起!!!!!!!!

5610年前

张一

年前,熊部长送了我一本《黄埔兄弟》,开年后,匆匆忙忙赶回深圳,书落在家里了。

4510年前

水云生

有批评才有进步,我也读了这部小说,很有武冈味,武冈人更值得一读。

4710年前

翻斗车

家乡的文人们热衷于文学创作,作家作品不断涌现!黄老师在评价时,不完全是说好话,也说了人家的不足,这才是真正的好评论。

4310年前

闯飘

兵子陀,被你笑死呱 。

6010年前

陈碧秋

读完黄老师的评论都有点想看这本书了。

6710年前

言宋

黄老师读得认真,评得中肯。

5610年前

兵子驼

楼主,顶你,你是成功的男人,...

4410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