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武冈作协及武冈一中校友的邀请,广西师范学院文学副教授、学者罗雨女士回到母校,应邀在武冈一中多功能大厅讲学,全校近200名师生和武冈市宣传部、文联作协等领导、作家、及广大的文朋诗友们一同聆听了讲座。
罗雨是诗人、评论家,早年就读于武冈一中。在此次讲座中,他结合自身个人创作的体会,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的起源和发展等各方面讲述了新诗的特点和技巧,而且现场还不时与学弟学妹们互动,现场朗诵自己创作及近代史上名家诗篇,赢得了会场的一次次的热烈鼓掌和叫好。
坦率地说,在诗歌方面,罗雨是认真的。也许上世纪90年代诗歌的共同特征是注重语言感悟,注重作品的形式美,但进入2000年以后尤其是到现在,许多人彻底放弃了诗歌写作,有的甚至还以死亡来抗争,比如海子等人。这种时空关系的有意抽空,造成了诗歌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新诗的观念越来越模糊淡化的根本变化。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浩如烟海。远古时代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还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等。以及《诗经》里边的“风”、“雅”、“颂”,到后来的乐府诗、民歌和五言七言诗,这些平仄韵律,包含唐诗宋词元曲各自不同的辞藻綺丽,清俊典雅。到了“五四”运动后的新诗体,基本上不讲格律,文风自由、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激发灵感。
闻一多有言:“痛饮酒,读《离骚》,可为名士。”当然写诗还要讲究的是汉语的声调,诗歌用韵要顺口悦耳,和谐自然。“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现代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可读的声音协调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悦耳,要有强烈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可以拂去人们心灵的尘埃,可以打开我们久闭的心扉,可以增进现代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爱写诗的人,大多都有一颗憧憬的心灵……罗雨妙语连珠的演说,由她自己《空心人》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多部作品,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座无虚席的武冈一中多媒体报告厅在座的师生们充分享受一份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文化大餐。同时,她说中学生投入文学鉴赏和创作虽然不一定可以为高考加分,但对在座的学友们提升审美素养和丰富各自的人文内涵却是终身受益的,尤其在今后走上社会的夯实人文底蕴素养、弘扬青春健康可以激励自我,当然青春期邂逅诗歌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期间她还在讲座中不断对现代诗人废名、海子、舒婷、戴望舒、郑愁予、里尔克等中外诗人作品引申论据。其实诗人写诗是出于梦想和创新,写诗是诗人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审美过程。
我也曾经和朋友们多次讨论过诗歌的这个话题:往往我们之所以喜欢诗歌,之所以对诗歌那么狂热,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忧郁气质的人天生就是诗人,而敏感癫狂的人更是唯我独尊的诗人……这都是说的诗歌的原动性,包含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有什么价值都可以体现在可吟可唱的诗歌里。
在母校面对前来聆听讲座的学弟学妹和部分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罗雨激动地说出了许多内心深藏了多年的怀念故乡的话。她动情地说到她回到故乡之后的游子的心情,也许唤起她回忆的第一个面影是她学生时代的一条校园小路,诗人沉浸于许多年前的美好记忆之中……
如今,故乡变化太大了,她饱含深情,用近于幽默的语调叙述出埋藏于他心灵深处的隐秘情感时,我们看到了她的率真与热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字记忆深处,应该都是有孔子的春秋一样的真实,还有庄子的鲲鹏一样的自由,更有佛祖的涅磐一样的空明。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苏醒/都梁文化传播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