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万物皆可竹编

万物皆可竹编

云中乘风 2022-07-28 22:00 10
言宋点评:曾经非常熟悉的器物,生产队或普通农家常见。
我出生的街道曾经有过三个名字,最古老的名字是叫做紫气街,没有人考证过这个名字的由来。但显然这个名字取得格调不凡,取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紫气东来”之意,应该是位饱读诗书的古人搞出来的。现在还是叫做紫气街,这中间有些故事,在那个年代,顺应潮流,紫气街被改名叫做志气街,取的谐音,还好,比烂大街的“XX卫”,“XX红”要好得多。

图片
其实紫气街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做篾货街,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名字了,因为整条街道的人都与竹子有缘。紫气街不长,沿着城墙,背后是赧水,从太平门到南门口。太平门是码头,南门口有座石拱桥,正式名字是很有人文诗意的“梯云桥”,同样,更广为人知的通常叫做的名字是“水南桥”,所以,我很怀疑,我们这一带古时候是不是出了一个高人雅士。


还是称篾货街吧,因为后面的叙述都和篾货有关。打我记事起,篾货街就有一家街道小厂,就叫做竹器厂,说是厂吧,其实也差不多是一个作坊。到底是先有篾货街,还是先有竹器厂,我更倾向认为是先有篾货街的,解放后,把这些手工业者们组织成一个集体企业,这也是当时的需要。
做竹器,材料是竹子,靠近河流,便于竹子的运输。所以,我们那一带的河流经常停满了竹排。街道上大部分人都在竹器厂里劳作,生产的竹器,竹编产品五花八门,大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感觉,万物皆可竹编。
图片
竹器厂有几种主打产品,就是用途广,产量大,消耗多的东西。第一个是建筑用的跳板,也叫架板。把大根的竹子去掉头尾,留住约6米长,剖成约5厘米宽的竹片,把竹节去掉,均匀打上4排孔,再用特制的长螺丝穿起来,叠成约30厘米高,用螺帽锁紧,于是一块跳板就做好了。是不是很简单?确实毫无技术含量,但这样的跳板轻便,防滑,也耐用,现在也能到处看到。
第二种主打产品是晒垫,也叫晒席,这个主要是农家用来晒稻谷用的,当然也可以晒其他东西。晒席的制作流程就要复杂些,先得把竹子加工成两指宽,不到1毫米厚的条状,看起来像一根根长长的面条,这种工作只有师傅级别的才能胜任。剩下的就是编织工按照要求编成约6X3米的长方形,四边添加很有韧性的青篾片和棕绳定型,这也是大受欢迎的产品。类似的产品竹编凉席的工艺和这个差不多,但加工精细度高很多,毕竟是和皮肉,衣服接触的东西,要处理得非常光滑柔软。
图片
除了这些主打产品,竹器厂还生产了很多竹编工艺品。做得比较多的是鱼篓,有大有小,套娃似的,正六边形,有翻边,还有盖子,加工好的成品还会喷涂清漆,所以看起来很精美,据说主要是出口到国外的。类似这样的工艺品很多,只要上面给了生产计划和图纸,就能动手做。有些工艺品的纹理很复杂,编织难度也比较大,不过做出来确实好看。
说到工艺复杂,或者要求高,反而是一件更常见的产品,斗笠。编织斗笠的篾片细如银丝,比最好的拉面还要漂亮,是用竹子中最好的部分加工出来的。准备这些材料完全是一个细致活儿,编织更是一个细致活儿,在模型上一点一点地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最后才出来雏形。街道上的小孩子大多做过这个活儿,那时候,放学比较早,大家一回来,就是编织斗笠,可以挣一些零花钱。


前面也说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自然也是靠着竹子吃竹子了。家里的日常物品很多都是竹编的,大的如竹床,也叫凉床,其他的如竹椅竹凳竹桌。容器类的就更不用说了,竹筛竹篓,箩筐簸箕等等。竹子加工成的物品轻便,环保,适用,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耐用,破损了也还可以当柴火,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图片
我的父亲是有点名气的师傅,一双手很巧,无论是破篾,还是编织,都可以,我的母亲是很勤奋的编织工,别人做一个工,她可以做一个半工,这样也只能勉强度日,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情况,比起那些骇人听闻的某些地方来,我们这里也算得上波澜不惊吧,日子寡淡无味地过下去。
时间来到开始开放的年代,有些脑筋活络的人开始另谋生路。一个街道小厂,麻雀虽小,也五脏俱全啦,也要养活不少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于是一些师傅带上几个编织工,开始搞单干,我母亲便加入了这浩浩荡荡的单干队伍。他们活跃在周边县域,肩挑行李,爬山过岭,到那些人迹罕至的村寨,直接上门揽活干。做完这个村子,就转移到下一个村子。餐风露宿,起早贪黑,穷怕了,搏命挣钱。我母亲他们外出少则三到五个月,多则一年,每次回来,如同过节。手头宽松了,给孩子做新衣服,买糖买零食,也大方了。
图片
那么竹器厂又如何了呢,人越来越少,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阅读 4138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王忠义

我是农家孩子。印象很深的是,小时候进城走亲戚,常见城里伢子妹子们坐在屋门前编织斗笠。

2年前

都梁月

旧生活从未消失,只是藏得更深!

2年前

都梁月

一个篾货街,一个木货街,应当是古城武冈名气最大的两条街!

2年前

都梁月

篾货街出的篾货,也曾畅销三湘大地,街以篾货而名,名副其实!为武冈古城增添的知名度,历史当会铭记!

2年前

都梁月

看来,我与云中乘风君是老邻居了:当年,我住在酱园巷巷口,紧挨南门口城门洞子,穿过城门洞子,就到了篾货街,常来此处游玩!

2年前

言宋

仓库楼上有穿堂风,很凉快,有时累了,几个小孩就躺在晒席上睡觉。

2年前

言宋

他们干活当然是在夏天,我们这些小孩看他们破竹子,削篾片,然后编织晒席。师傅去过很多地方(帮队上搞副业,赚钱以作生产用),经历比较丰富,有时会与我们吹牛,说些外面的故事。一旦生产队召唤,他们是一定要回来的。

2年前

言宋

小时候,生产队每年都有一两个篾匠在仓库楼上做新晒席或补晒席,迎接收割的早稻谷子在晒谷坪的到来。那一两个篾匠,是受人羡慕的,不用下田干重活,轻松还赚不少工分。

2年前

言宋

文章没读到结尾,会感到奇怪:城里人怎么对竹制器物这么熟悉?

2年前

云中乘风

治大国如编筐,万物皆可竹编。

2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