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有1个胖子”令人担忧
□林日新
据悉,上海专家追踪20年发现,上海在校孩子,也就是在7岁-18岁的孩子中,不到四个里面就有一个小胖子。上海小胖子数量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上海地区在校学生儿童肥胖检出率从1994年的6.2%上升到2014年27.4%,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1月23日《新闻晨报》)
无独有偶,今年七月的《半月谈》就曾以《农村“小胖墩”缘何越来越多》报道:郑州一项针对1817名3至7岁农村儿童的调查显示,根据儿童肥胖标准,2015年共筛检出肥胖儿童105名,肥胖率为5.78%。由此看来,肥胖不再是城市孩子的“专利”,“小胖墩越来越多”在我国城乡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所占的比例正在快速提高。据专家预测:中国儿童已成为世界“肥胖大军”的重要新生力量,2020年中国将有1/5的儿童体重超标。众所周知,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是有损孩子的健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还影响他的智力,令其反应迟钝,瞌睡成堆,学业成绩滞后。
造成我国城乡“小胖墩”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如今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就让孩子的营养过剩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留守儿童多,年轻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的生活只有靠年老的祖辈照顾,而大多数祖辈文化水平低,不注意孩子的饮食摄入量以及饮食搭配,孩子往往控制不好科学饮食的标准,长期下去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身体过度肥胖的症状;再次,如今的孩子学习任务重,整天埋头在教室里听课、看书,写作业,虽然,教育部门早就规定 “学生必须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但是,由于“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仍有学校领导和老师把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如今各级教育领导三申五令地强调“安全是学校的第一件大事”,为此,学校不敢搞春游秋游活动,不敢进行中长跑运动,有的甚至下课也不敢让学生自由活动,生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最后,家长没有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注重孩子的食补,却忽视其“动补”,而且少数对孩子娇生惯养,从不让孩子搞家务活动,生怕让孩子吃苦,受累,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千金少爷”习气。
怎样抑制城乡“小胖墩”越来越多的趋势?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给力,打好组合拳,形成一种合力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是家庭,年轻的父母不要当甩手掌柜,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年老的祖辈,尽可能创造条件多陪陪孩子,在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科学的搭配营养的同时,多督促并陪伴孩子进行运动;二是社会,政府和教育部门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在抓学校安全问题之时,厘清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权、责范围,公正地维护各方的利益,让学校能够大胆进行正当的体育活动;三是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锻炼,不要只抓教学质量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多运动,还要教育学生不要吃垃圾食品。
总之,孩子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的健康有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城乡小胖墩”问题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特别重视,并亟需寻求破解之法。(2016-11-24《珠海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