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满地一渔翁(序)
钟文晖点评:三畅先生的《行吟古城古州》写得好而令人耳目一新,宜地先生的《江湖满地一渔翁(序)》亦文笔酣畅饱蘸深情而令人折服。
江湖满地一渔翁(序)
周宜地
黄三畅要我为他的散文新著《行吟古城古州》写序,不禁让我想起他在QQ个性签名中自称“江湖满地一渔翁”来。
三畅为什么以江湖渔翁自喻?难道他在追求柳宗元《渔翁》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式的超凡脱俗?非也。黄三畅是“江湖满地一渔翁:只撒网,暂不问有鱼无鱼”。
我知道,“渔翁”三畅求的是“有鱼无鱼”勤撒网,网遍“江湖”为捕鱼。《行吟古城古州》,就是他网遍“江湖”获得的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鱼”。
三畅与武冈是血脉相连的。因为武冈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供他生命畅游的“江湖”。他在本书自序《最爱是家乡》里说:“在这一片土地上,古城、古镇、古街巷、古庙宇、古塔、古桥,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历史;在这一片土地上,有青山绿水,奇山异水,山山水水又染上浓郁的人文色彩;在这一片土地上,文化繁荣,英才辈出,薪尽火传,永无止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武冈文化当然也博大精深。三畅一头栽入武冈“江湖”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独特的民众生活之中,勤撒网,自然能网上鱼,于是便有了这样一部新著。
《行吟古城古州》分“沧桑古城”、“诗意古州”、“风俗传说”三辑。前两辑或是对古城武冈的朝圣,或是在古州武冈大地上的咏叹,最后一辑是对武冈民风民俗的实录和感悟。
“沧桑古城”和“诗意古州”里有“武冈十景”,这“十景”,无不渗透着浓郁、独特的武冈文化色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颂。当代文人来写“十景”,最忌落入旧臼。三畅写“十景”,打破时空界限,与景观对话,与古人交流,营造出“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的新意境。《龙潭夜雨》就是这样一篇。作者以一句“这里就是曾经非常著名的龙潭了”起笔,继而吟诵古诗“寒声殊足渥桑田,叵耐中宵小洞天。纵使岩霖无用处,老龙未肯偃鳞眠”,弓身进入“小洞天”,徘徊于“小洞天”里感慨古人居然呆在洞里听雨一直听到“中宵”的闲情逸致,然后一句“那该是怎样一种情景呢”,立马将读者带入想象中的古今时空之中——
也许,那一夜真的下雨,是春雨。春雨初降,不大也不小,打着洞边的树叶,沙沙有声;落在江面上,融融作响。江水是涨了的,水波撞击着崖壁,一卟一卟,有如龙吟。于是听雨者在洞内呆不下了,就走出洞来。却见夜色沉沉,了无边际,亦觉冷风萧萧,寒意料峭,洞前崖下的“龙吟”声也更响更急。“彻夜淋铃听雨声,寒潭顿觉碧波深”(宋•陈与义《龙潭夜雨》句)啊。于是,一种身在何处、家在何方的伤感斜雨般袭来。正不知何去何从,忽有风把咚咚的木鱼声导来,知道是崖壁后面龙潭寺的僧人还在诵经。伤感者遂顿时为之一激灵,顿时豁然清醒,身也有了立足感,心也有了归属感,身心与夜雨,与潜龙,相融相合,灵犀相通。这时候,眼睛自然清亮起来,似乎还看见亮光闪烁。是的呢,真有亮光闪烁呢。那是一艘夜行船,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桅灯虽微,却也能划破暗夜的屏障,让艄公耳聪目明,绕礁避险,使船平安抵达归属……
在这里,今人与古人的情感融于一体,今景与古景的画面映于一片,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古今交融的情境之中,忘乎真假虚实,在虚幻而实在的艺术氛围里,“弦管相逐,流连忘返”。
这一类篇章,为数不少。《 济川回舟》,就是一篇与《龙潭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佳作。济川是资水流经武冈地段的别称。作者笔下,“沙洲横卧水中”,“洲畔青草红花”;“一线长长的吊脚楼,溯流而上的船”,“ 翘翘的船头斜探到码头边时,船上就有一个人走到船头,再往码头上一踏,码头上就有一个或两个人伸手相扶”。然后笔锋一转:但都梁人让这一景观跻身“十景”,绝不止这些缘由。“济川回舟”,实在是一个诗意的所在。唐代王昌龄笔下是“脉脉溶溶夜色寒,伊人停楫月魂安”。宋代陈与义笔下是“横江虹跨水中天,月夜伊人可扣船”。清代席芬笔下的更令人神往。“载酒携琴寄小船,伊人宛在自洄沿。……”时已近三更,沙洲上早没有游人,只有伊人的影子在水的微波里一荡一荡,乐声隐隐传来,在水面上散漫、铺排开去,沙滩上有一对沙鸥交颈而眠。水边的吊脚楼的窗口里,灯光已然渐次歇息,没有歇息的也被拨暗了,靠窗的桌子上,这时还有一个少妇坐在那里,手肘撑在桌子上,两个手掌又撑着下颏,正在抑扬的乐声里浮沉。——这或许是一个嫠妇,或许是不如“潮有信”的“瞿塘贾”的“弃妇”,或许就是一个“年方二八”的伤春的少女。而已然熄灭了灯光的窗口,这时还探出半张脸,两只眸子射出幽幽的光,这是谁,很可能是一个迁客或骚人,于是,更有了美丽的联想。
“沧桑古城”和“诗意古州”所写的其他对象,思古之情者占的篇章最多。《石羊古桥八百秋》,记叙的是八年前李世楫老人立下遗嘱,要在外做官的儿子李友直为家乡修一座桥,两袖清风的李友直节衣缩食,数十年后捐出积存的全部俸禄用以建桥。作者的笔触并未到此打住,而是借古讽今:“想想李世楫老人对儿子的遗嘱,想想李友直先生对父亲的‘尽孝’的方式,看看今天一些人怎样给儿孙谋官谋职,……一些人又以怎样的形式‘孝敬’先辈,怎不令人喟然叹息!”
也有以古喻今之作,如《都梁兰香彻古今》、《历史遗踪古城墙》等。也有日常生活触发灵感的感怀之作,如感悟“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的《云外钟声》。又如感叹“你日理万机也好,你日进千金也好,你科海探奇也好,你西畴躬耕也好,你如日中天也好,你日暮途穷也好……你需要后花园,要休整,要放松,要摒弃,要吸纳;或许,还要迷途知返,还要急流勇退”的《休闲可上南山寨》。再如直言“我不信鬼神,但我认为愿意信的信一信也不要紧,心中有神明,行为大概就会收敛一些”的《唯我独尊朝京山》等。
“风俗传说”一辑,则是以小见大,取之于武冈“江湖”的“小鱼小虾”。虽然是小题材,却也多是寓意深含之作。
写乡村生活交往的《人情》,揭示当今农村在人情交往仍然是乡间一道亮丽耀眼的风景。《茶点》告诉读者,“一小叠茶点承载的,远不是几毛、块把钱的价值,它承载的是一种做人的姿态,一种处世的准则,一种礼仪之邦的传统”。《土地庙》一文告诫我们,“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提倡“人们对土地的尊崇”。而寓意“一对鳏男怨妇的爱情在燃烧”的《燃烧的草垛》,实在是书写乡村爱情的精品。
我曾经以“黄三畅:一个执着的留守者”为题写过一文,对三畅矢志不渝,忠诚于文学,表示过我的敬佩。当今的文人,还有多少人保持着对文学的“贞节”?以文卖钱者有之,以文图仕者有之,甚或有人为出人头地而凑字为书,全然不知羞耻二字。以此来观照三畅君,扎根于武冈“江湖”数十年,“只撒网,暂不问有鱼无鱼”,又得《行吟古城古州》一书,应是文学界之幸事。
2012•8•10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周宜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