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邵阳日报》
作者:武冈市展辉学校羽丰文学社 林志宇
过了腊月初八,家乡就逐渐进入过年的节奏。过了小年,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小时候,奶奶教我唱的民谣就是佐证:“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喂喂(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晚尽管呷。”
其实,一进冬天,农闲了,家乡的老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物资了。最先做的是米花——把洗净浸透的糯米放在甑子蒸煮熟后,用竹篾圈把糯米饭做成一面白一面红的花饼,晒干贮存备用。其次是“血粑”(猪血丸子),把豆腐拌上猪血、辣椒粉、碎肉、橘皮等,揉碎,捏成一个个椭圆形的小球,用柴火熏干而成。与血粑一起熏制的还有腊肉、板鸭、腊鸡等。特别遇上大雪天,大人们不能外出做工了,就和一家人围坐在灶前,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用橘子皮、香叶等材料熏腊肉,满屋弥漫着诱人的腊肉香味,村子的年味就更浓了。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临近年关,小孩子便会随大人们到镇上买新衣,顺便还买几张年画,两三副对联和几个大“福”字。二十八九,熬一碗浆糊,大人小孩一齐动手,贴年画、对联。
除夕夜,家家户户架起锅,烧开油,把红红的米花小心地放进锅。“哗!”一声炸响,米花便瞬间膨胀了数倍。屋外,传来了小孩的欢呼:放烟花啦!大地红、冲天炮、发财树……火树银花,争相竞艳,让除夕夜热闹非凡,年味十足。
正月初一,院子里的人按亲疏组团拜年,一家挨一家。主人则倒红茶、撒香烟。小孩子们也夹在拜年的人里面,喝茶、接烟、抓糖、拿米花,快活无比。中午时分,团拜完毕,小孩子又相约到河边看水龙灯竞赛,到街上看耍狮子灯……真是欢欢喜喜过大年。
正月初二,就要到外婆家去拜年,得红包啦!而要给所有的亲戚拜完年,一般要拜到初十左右。过了这几天,又要准备开学啦,年味也逐渐变淡变没了。要想再尝年味,那只得等来年啦!
(指导老师:林日新尹金芳)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