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那些取暖神器

那些取暖神器

陈云龙 红楼一痴 2022-02-24 20:07

那些取暖神器

天气寒冷,忆起了儿时的烤火取暖神器。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大家都很贫困。还未立冬,老老少少就要忙着准备过冬的柴火。天气冷了下来,家家户户烤火取暖就靠着这些柴火了。我们上山砍柴的时候,会选择那些木质坚硬的杂木,尤其是栗树、细叶稠树,燃烧之后的炭火留存的时间会很长。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烧火煮饭,然后把烤火的神器一个个装满炭火。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火柜、火桶、火箱,冬天里冰天雪地的,没有这些烤火取暖的设备是熬不过数九寒天的。如果嫁女儿,这三样烤火神器都是必备的嫁妆。

火柜是最保暖的烤火神器。四四方方,俨然一个柜子模样,柜子下面可以载火盆,火盆上有可以推拉的木架子,有的在木架上加上竹篾搭子,免得小孩子的鞋子掉下去。一个火柜一般可以坐四到六个人,配有专用的火柜被子,因为柜体四壁都是密封的,热气往上升,烤火的人都会觉得全身温暖。

小时候大雪封路,不便外出活动,大人小孩都一个劲地挤在火柜里。条件好些的家庭,会有两个或者三个火柜。取暖的用料除了柴火,还有黑乎乎的木炭。以前,我的父亲与叔叔们每年都要翻山越岭去绥宁买木炭,大清早出发,天黑才到家,非常辛苦。

记忆里最深的是寒假宅在火柜里,听爷爷讲故事,看连环画,读《杨家将》《岳飞传》等书。爷爷读过不少古书,听他讲过一些神话传说。七仙女下凡、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还有苏武牧羊的故事,我在开蒙读书前就会讲了。也有一家人偶尔守着火柜打扑克,输了的嘴上挂胡子,我总是输多赢少的。火柜还是我们兄妹冬天写作业的地方。在上面架两个木板,摆上书本就可以暖和地做完作业。

火桶是可以随意移动的烤火神器,高的不过三尺,矮的也有两尺,形状就是圆台体,留了空缺方便安装火钵,也方便烘烤双脚。一些老人家在冬天里无事可干,三三两两,各人搬个火桶或者在禾场里聊天晒太阳,或者在堂屋里打字牌。有的老人家比较讲究,用半截毯子或者一件破旧的棉袄盖着双膝,充分利用火桶里的热量。老人们常说,夏天莫挡人家的风,冬天莫占人家的火。火是冬天里离不开的宝贝,所以那些老人去打牌或者去别家谈天说地,都随身带着火桶,片刻不离。火桶里备有火箸子,也有备加的木炭。

读小学的每个冬天,都离不开火箱。舅舅是木匠,给我们兄妹每人做了一个漂亮又结实的小火箱。我家离学校不太远,带着火箱上学比较方便。我们穿着胶鞋,慢慢地行走在结冰的小路上,火箱上用布鞋盖着,防止风吹。从家里到学校,都是迎着北风走的,特别是过了石山之后,风尤其大了,一双小小的布鞋阻挡不了北风的劲吹。很多次,到了学校之后,火箱里的炭火几乎吹得所剩无几了。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尽量少弄些柴火,在火箱里加一片青瓦罩着,用报纸包几块木炭备用。这样,一整天火箱里都是温暖的。

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不小心踩到水里,把布鞋湿透了,在教室里冻得哇哇大哭。我把火箱借给他,他的鞋子烤干了,可是教室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久久消散不了。老师进了教室,立马就问:“谁家开豆豉厂啊?这么臭不可闻。”大家一哄而笑。我们在教室里熏了两节课了,倒不觉得有难闻的气味,真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还有一种烤火取暖的神器——烘笼,我也见过。形状小巧,用篾织成的一个笼子,像个小小的篮子,里搭个很小的瓷钵,载些许炭火。因为形制小,特别适合捧在手上暖手,也有放在大衣里面兜着的。这种烘笼,能干的篾匠可以做成袖珍版的,像个小小的玩具皮球一般,栓个提梁,显得十分精致。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暖手神器就是袖珍版的烘笼。刘姥姥带着板儿去见她,王熙凤瞥见了故意视而不见,迟迟不开尊口,只一味地用铜箸子拨着手炉里的炭火。曹雪芹没有在意火炉的材质,也未交代是什么稀世宝贝,我猜测大户人家的玩物与民间的器物可能还是不一样,尤其是穿金戴银彩绣辉煌的王熙凤,她的取暖神器一定非常考究。作为贫民百姓,能不饥不寒就是万幸了。

现在,那些取暖的神器基本用不着了,尤其是城里,大家都用电取暖,环保干净。在农村里还有很多人家用传统的取暖神器,火柜、火桶、火箱仍旧是传统三大件,至于烘笼(手炉)一类的,怕是极少见到了。那些传统的老物件,给它建个博物馆,还是很有必要的。


阅读 7701 8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