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得知,武冈城墙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武冈土生土长一子民,欣喜之余又不免陷入深深的忧虑。 这之前,政府在修复古城这件事上是有过动作的,然,因诸多客观因素的牵制,多次大的动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无果而终。如:大成殿的修复和周围环境的配套,因拆迁工作没做到位,导致一个永久性的废墟横亘在进济川门的第一道景观处,映入行人眼帘的是:蓬蒿没膝,猫鼠为患,几乎已成一露天大、小便处,煞风景近数十年,至今无人问津。
回头再看看政府已有的作为罢。
追溯远一点,自文革结束,百业待兴之时兴建的宣风楼罢。严格的说,这个造型是对历史的无知和对中国对称式古建筑的反叛:众所周知,中国的楼台殿宇基本都是成奇数开间加以分隔的,而济川门正顶呢,竟然顶着的是成偶数开间的排线立柱。如此一来,楼子没有中堂,“宣风楼”三字匾额,就只好挂于正中的廊柱上了(见题头摄影作品)。我想,这一既成的荒谬景覌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荒谬的建筑造型见证了一个荒谬时代的寿终正寝,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的产生倒也不无合理处。现在有人提议将它坼了重建,我却不肯苟同。历史古迹重建的多了去,诸如:黄鹤楼、滕黄阁都已打上现代的烙印,它们虽然不是古迹,却是建立在古遗址基础之上的仿古建筑,长城有汉长城、明长城、清长城、建立在古遗址基础之上的继名建筑,只要不属危房,不管他的设计如何荒谬,都有留存的必要。若干年后,它便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文风貌的真实存照,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独特遗产。
再看看大成殿,且不说三道门的楹联楣额的出去是否采自原有的旧联,光看翘角檐饰、图文浮塑,那个呆滞劲,全无美感可言。大成殿内呢?高大的孔子塑像之后的背景图饰竟衬以一幅绘制低俗的油画,这简直是对古文物的恶搞。如此景观,若落在有文化;有内涵的游客眼中,人家不禁要问:这一方水土还叫文化底蕴深厚?它展示给世人的景观,却全无文化美感可言啊!好在这一景点,不存在结构性问题,只要做一做细节处理,大体上还过得眼。
再看文庙周边,二轻职工医院门前那座小桥对面、巷口两则的小院、阁楼,多小巧别致啊!那是利用地形、地物利用得最经典的范例,它跟清渠的宽度比例太协调了!回头看看从禳龙桥到化龙桥那一溜青砖黑瓦的所谓仿古建筑:布达拉宫式的繁复造型,喜马拉雅山般的耸立于清渠岸边,它的气势压迫得窄逼的清渠完全成了它的下水道。天——哪还有半点美感可言?青砖黑瓦似乎就是此处仿古建筑唯一的符号,且这个符号完全到了被滥用的程度,真是让人不可猝睹。
窃以为,古今中外,任何朝代的民居建造,它的实用功能永远大于它的形式。徒具形式的花里胡哨,从实用的角度;经济的角度看,都是不可取的,且也是设计者忌用的。我想,眼前这一溜建筑,绝非设计者的本意,这中间绝对有领导出于政绩方面的盘算和投资者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强加。这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只好让旅游者贻笑大方了。
现在,我们再看看已修复的旱西门部分古民居吧。天——这哪是修复?而是再造呀!?眨眼间添了那麽多挑檐翘角的封火墙,疑是明清百姓都成富商巨贾了。看那粉妆如新的翘角檐线和灰砖青瓦,犹是暴发户般地显着低俗的张扬和不知羞耻的卖弄。这就是古城所需要的古意?这古意全无半点修旧如旧的韵味,给人的感觉是:孔夫子穿西装,不古不今、不伦不类。可敬的修复督造者哟,那条街值得参照的旧楼宇还不乏旧有的魅力,为何你们竟视而不见的随意发挥呢?
古街古巷古民居,意蕴全在一个“古”字,它应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沧桑感。督造、把关者的文化学养和审美情趣是决定这类工程品位的关键因素。搞得不好,弄巧成拙,可就坏事了。
总结过往,是为了清醒的面对现在。好在全面系统的修复才刚刚起步,建议市政府,务必建立一支懂历史、懂美学、懂古建筑工程的专家学者队伍,参与修复的全过程,再不可轻举妄动,率意而为。不然,我们的父母官就有可能于不经意间成为古城的罪人。
从城内看宣风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楚南老虫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