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休七天,谎称外出,清闲自得,翻书上网,收获一二.
中庸的实质与方法是"执其两端,量取中间."
中庸就是一个中字,要知其中就必明两端.只有科学地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本质才能找到两端,量度出中.并依此而行,才能成功.朱喜说:"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类之中又执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又说:"若与之二百则过,与之五十则少,只是百钱便恰好."历史上有很多的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安危是事物的两面.亲临事物之中,往往难知事物的真面目.晋悼公在春秋时期,诸候分立,群雄逐鹿,悼公接受魏绛之计,联合诸戎,稳定北方,形成"戎大亲附"的局面,再全力向南,三次联合齐宋吴等国讨伐楚国,战郑国.在享受郑国归绛之乐时,晋悼公不忘魏绛"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中也"之谏.也才有了"居安思危,悼公称雄"的历史典故.华盛顿更是把握适中的高手,他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英军强大,在1776年底,华军仅3千人,他越特拉华河在南岸凭险据守,化妆为民,英军认其为一群农民,全不在意.华在圣诞节前夕,摸清敌情,奇袭英军.英军正在聚欢过节,大败.华军士气大振,从而成功.
与时屈伸,执中行权.
中庸之道的关键在于一个"中"字,"中"是原则,是不变的法则,因为谁不按照"中"来行事,谁就会失败.但如果中庸之道只有这么一层含义,它就不会有生命力,因为任何万古不变的法则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故而,时"中"守"中"的原则不变,但对"中"的理解要因人而易,因事而异.不能简单地用尺子去度量,一是要在一定的背景下去定"中",二是要在事物的发展之中去把握"中."智者应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去确定自己的行事准则,这就是行权.<<荀子.不苟>>里说,顺应不同时间或屈或伸,像蒲苇那样柔软顺从,这不是胆小害怕;刚强勇敢,没有什么可屈服的,这也不是骄横暴躁;用义去对付变化,知道什么时候该伸该屈罢了.<<孙子兵法>>有云: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也就是说事物有利害二面,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兼顾利害两方面的因素,于利之中考虑害,提高胜利的可能性,于害之中考虑利,化害为利.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巫水河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