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 ——读林日新老师著《教育笔谈》
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
——读林日新老师著《教育笔谈》
近日,欣闻好友武冈的林日新老师的教育时评集在团结出版社出版了,马上向他索要一本,第一时间得到了他的回应,第一时间收到了他寄来的散发着油墨香的书。在书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刘运喜先生雅正”七个大字,然后是他的签名落款。
我与林老师网上相交已有多年,生活中也见过好几次面。林老师是武冈市湾头桥镇泉塘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大概是因为教语文的缘故吧,他长期以来笔耕不辍,著有短篇小说《矮子》《柳十三》《侗乡女——我的九妹》,散文《祖父的梦》《故里购物系列》《乡里乡亲系列》,中篇小说《青石湾》《山乡毛货郎》《闯侗乡》,长篇小说《山村民办教师》等数十万字作品。2010年8月起开始涉足时评领域,至今已公开发表时评二千多篇。林老师曾对我说过,他与时评的缘份还是他的外甥兼学生——“飞飞”的鼓励下才闯进来的。这一点他也在书的后记详细地记叙了。
《教育笔谈》一书于出版2017年4月,由新华书店发行。收到书后,我马上选读了部分篇目——因为平时我早已看过他的许多时评,如今只需看看标题就会回忆文章的不少内容来。林老师的这本教育时评集具有五个特点:
一是论教育。虽不能说所有入选的篇目都是教育领域的,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关于教育的观察、思考、探索和讨论。这也符合作者作为一个中学教师的身份。比如《让“孤烛”之光接续下去》《均衡城乡教育,为“大班额”瘦身》《“导师制”,中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三好学生”可取消加分不可取消评选》《错误频出的教材怎能担当起教育大任?》等等。
二是乡土情。入选的不少篇目是直接对乡村教育现象的关注和思索,倾注了作者对乡村教育事业的赤子情怀。比如《废弃的小学该如何处置?》《乡校成为养猪场的警示》《让乡村学校留住更多优秀教师》《别忘了乡村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农村中学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等等。
三是高质量。入选的大部分篇目是公开发表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的优秀评论作品,保证了集子的出版质量,体现了文章的高档次。如《让“孤烛”之光接续下去》发表在《人民日报》,《功利性阅读盛行》发表在《半月谈》,《特色绿化让校园更具个性》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学生太多”岂能成“评语出错”的借口?》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林老师的文章在全国表中央级权威二百多个报刊发表。文章或长或短、立意深远,语言简洁生动、言简意丰,谋篇布局、结构谨严,观点犀利、直陈利害,颇为耐读。
四是题材广。作为教育笔谈,本书入选篇目并不限于教育时评(主要集中在“教育呼吁”部分),同时还有教育书评、文学书评、文艺书评(体现在“教育阅读”部分),还有教育散文(如《祖父的梦》)、教育论文(如《浅谈语文课堂简笔画板书》)、教师通讯《如《一把剪刀圆了画家梦》等。文章写作题材广泛,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教师与学生、家长,教育与文化、阅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育公平与教育安全等,彰显林老师的对教育全方位的思考,体现他的多才的本色。
五是有情怀。综观本书入选的篇目,都充满了教育正能量,体现了一个乡村教育工作者对祖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教育的思考、探索、追求,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当前教育问题的倾情关注与赤子情怀,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担忧。其中不少观点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参与与指导意义。
祝愿林老师在教育时评和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为祖国教育改革贡献更多智慧和真知灼见。
(刘运喜/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宝庆西路18号邵阳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墨客魂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