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耍猴人的边缘生活

耍猴人的边缘生活

秋风中未曾见过的北京 秋风中未曾 2015-07-03 22:36 6
言宋点评:耍猴人值得人们尊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时代有失传之虞了!

路过公园,发现前面的小广场上围了一大圈人,时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声,我不喜欢凑热闹,便想避开。某人不容分说的拉著我往里面挤,原来竟是已经鲜少见到的民间耍猴。

 

关于耍猴,其实正式的名字叫猴戏,远早在唐朝时就已出现。只是今天我们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能够看见,即便偶然看到,也是匆忙一现不能停留。

 

印象中和这猴戏交集,最临近的一次应该是在很小的时候,那会儿被寄养在乡下,姥姥带著我们去赶集,在集市上曾经看到过。

 

许多年以后,细节的场景早已经忘怀的一干二净,唯记得耍猴的艺人为博得围观的人们喝彩,绞尽脑汁虚空鞭打著猴儿,迫使它们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而猴儿们亦相当配合,经常反击耍猴的艺人,几圈下来然后讨赏。

 

眼前的场景和被唤醒的模糊印象竟有些相似,那耍猴的民间艺人大约四十多岁,一身的风尘,岁月在他的身上刻上了沧桑,刻上深重的痕迹。他穿着一身早辨认不出颜色的衣服,黝黑的面庞有些粗糙,也有些许污垢,竟还挂著几缕被抓的伤痕。

 

被人群围著的中央有四只被长绳拴着脖子的猴儿,两大两小,其中一只被反缚著前肢跪在一旁。耍猴人的身边有个破旧不堪的箱子,箱子里放置着一些耍猴得用到的道具,净是些鞭子、塑料软刀和长棍子类的。

 

此刻耍猴的艺人正戏耍着被反绑前肢的小猴,他把手中长鞭子换成一把塑料软刀,说着大约是河南某地的方言,大意是小猴儿犯了法,要被处决了。

 

他走到小猴儿的身边正要动手,不料另一只小猴竟蹭的几下跳到他肩上,猛揪住他的耳朵,然后一巴掌,再迅速逃离,引得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而耍猴的艺人也仿佛被气恼了,放弃被绑的小猴,软刀又换成鞭子,转身去追扇打他的小猴。

 

小猴儿却异常敏捷,围著场地转圈,时不时还偷袭一下耍猴人,而被绑的小猴此时也被一只大猴放出,四只猴儿轮番上阵,耍猴人手忙脚乱,着实挨了不少打,而猴儿们也被鞭子劈空的声音吓的吱吱乱叫,场面一时有些混乱,烽烟四起,围观的人们轰然叫好。

 

便在这时,人群中有个看起来同样四十多岁的女人捧著个塑料脸盆向围观的人群讨赏钱,对给了她钱的人点头哈腰,十分感激。

 

轮到我们,某人给了她十块钱,竟是盆中最大面额,那女人一时有些迟疑,紧接著马上对我们说,谢谢大哥大姐,大哥大姐早生贵子。

 

某人被羞的脸通红,我们明显比她小了太多,她却喊我们大哥大姐,态度甚至有些谗媚。生活和生存比较,尊严也变得廉价,如此不堪一击,让人心酸。

 

某人依然兴致勃勃的观看耍猴表演,而我的视角早已不在上面。

 

我的目光随著那个收钱的人的身影转动,我发现有的人看见她过来便赶忙躲开,等她走了又挤过人群的隙缝再回来看,而且这样的人竟然不少。让我更纳闷的是,她竟从未指责,仿佛从没看见。

 

等再将视线转回场地中央,却已是另外的一幅情景。耍猴的艺人此刻正和两只大猴闹腾的正欢,而那两只小猴已被那收钱的女人用几只有些枯烂的香蕉诱惑到一旁。

 

大猴儿显然比小猴敏捷凶狠,无论是有意或无意,那耍猴的艺人时不时都会被大猴扇上几巴掌,或者被其中的某只欺到身前,挠他的手,去抢他手中的鞭子。耍猴的艺人似乎有些手忙脚乱,难以招架,狼狈的样子彻底点燃围观的人群的热情。

 

耍猴的艺人和大猴子重复了几次的类似的动作,观众的哄笑声此起彼伏,再看那耍猴的艺人脸上也现出了笑容,仿佛只要他们开心,他甘愿像只猴子一样被人们戏耍。

 

我怔怔地注视着耍猴的艺人和他的猴子,开始感觉很不是滋味。猴子们用它们厚大的前掌扇打在耍猴艺人的身上,啪啪的作响,我能看出来他也很疼。而为了人们扔在盆里的那几张纸币,他却只能在众人面前被猴子追打,不带一丝的情绪。

 

人群中有很多的人拿起手机在拍这段视频,我不知道,如果这些视频被发到网上,被他们的孩子看到了内容,他们的内心不知作何感想,不知是否能承受的起。我也想,也许正是为了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家,他们才被迫选择这样的生活,生存面前,一切都那么的无能为力。

 

场中的表演仍在继续,那个端着脸盆的女人又开始向观众收钱。她来到我们这里,某人刚要分辨我们己经给过,被我制止了,我又掏了份递给她,她仍然对每一个给她钱的人说著重复感激的话,我发现还是有的人见了她就躲,她仍然仿佛看不见。

 

我已经没有心思再看耍猴表演,拉著某人正要离开,广场外围的道路上却传来汽车和扩音喇叭的声音,不用猜,城管已经来了。

 

城管们驱散了围观的人群,走到那耍猴的艺人身边,把他们的箱子搬上了执法车,面对猴子却犯了难。那耍猴的艺人跟在一个城管的身边低声下气说着好话。他掏出皱巴巴的香烟,城管看都不看。而他的女人正把猴子们拴在身边,哭嚎着不让城管近前,猴子们似乎受到惊吓,想要挣扎着挠上前的城管。那女人又赶紧拴紧猴子,紧张到不行。

 

还没完全散开的人群议论纷纷,有的低声指责城管,更有人反驳,早该这样了,这完全是没有人性虐待动物嘛。我发现,说这些话的人里面,竟然有刚才那个女人收钱时闪出人群的人,我很清楚的记得,他们中还有人看到精彩处也会喝然叫好。

 

我忽然觉得很悲哀,人就是这样善变,或者虚伪。每看到耍猴人的出现,围观的人们总是一边鼓掌一边感叹小猴子真可怜,随后便对着那些耍猴的艺人们越发的苛刻,虐待动物的罪名永远在他们身边围绕。其实只要设身处地的细想,然后会发现,事件之外的人们根本没办法分辨猴子和耍猴子的人谁更可怜的。

 

质疑的人们总习惯指责,现代社会挣钱手段那么多,为何一定得耍猴。这其实是一种地理隔阂,你不知道这个区域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就无法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中国国家地理》曾经作过一期专辑,在中国,耍猴最出名的地方是河南的新野。黄河故道上的沙质土壤不能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什么恩惠,种地的微薄收入根本不足以养活这里的人们。

 

自古流传下来的耍猴技艺自然而然成了这里的人们生存下去的一种手段。每到农闲,人们就带著猴子远走他乡,说是卖艺,其实跟讨饭差不多,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耍猴是一种极其艰辛的生活,人和猴相依为命,在江湖上厮混,久而久之,人和猴感情相当深厚,远不像场上呈现出的那样火光四射,暴力纷起。老艺人们心里都明了,默契的驯养关系之下,鞭子既不会打在猴子身上,而猴子也不会用力抓挠人脸,逢场作戏,完美配合,灵性的生物将一切演绎的恰到好处。

 

但猴子毕竟是猴子,无论如何诠释灵性,再完美的持久重复,也会有失手的时候,耍猴的艺人们总免不了受伤的危险。

 

耍猴的艺人对待猴子,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因为那是他们谋生的伙伴。他们吃饭让猴子先吃,走累了便放在肩上。而被专辑的一组相片所记录的一个养猴艺人在猴子终老之后,替猴子做了棺材,让自家的儿子披麻带孝,为老猴送葬,此情此景更让人为之动容。

 

早先的耍猴艺人不管走多远的路程都是靠两只脚,在漂泊流浪的过程中,有多少艺人带着猴子离开了家乡就再也没能走回来。时代和交通的发展也为耍猴艺人的迁徙提供了便利,他们冒着头顶几万伏高压线的危险爬上火车,或者在没有顶棚的货运车厢经历几天几夜的风霜露宿,沿著铁路线,散向全国各地。个中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火车不准携带动物,耍猴的人即便想买票也不行。

 

国家地理的专辑记录,耍猴艺人们有著他们的道德标准和尊严。他们扒火车却从不偷盗,他们睡桥洞遭人驱赶,却从不与人争执,他们生活贫乏耍猴为生却从不乞讨。他们对行走路上的每一处土地和人们,都心存感激,但生活却不会让他们产生念头驻足眷恋,惟在路过的时候,满怀虔诚,眼睛里尽是对更远前方所滋生出希望的向往。 

 

广场上的城管和耍猴艺人的胶著有了最后的结果。城管收走了工具,然后叫来了森林警察。警察把他们和他们的猴子都带走了。猴子属于保护动物,如果没有相关的饲养资质证明,他们几乎肯定无法要回猴子,甚至可能面临著法律的介入。而行走在大江南北的耍猴艺人们,很少有人能拿得出这样的资质证明。

 

还未完全散开的人们还在议论刚才的事件,相识的不相识的,各抒己见。其中谴责他们的人们坚持的观点让我异常的难过,我拉著某人迅速地离开了广场。

 

我在想,如果生活也给过他们选择,他们并不想这样。也许许多年后他们终会在自己的故乡安歇,那走街穿巷的岁月,曾经让无数人哄笑而不是欢笑的记忆,他们不想再记起…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 1.4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夫力

心痛!

529年前

小鸟一依

精彩文章,点赞!

479年前

云淡风轻

写的挺好的,社会底层人物的心酸和人们的冷漠跃然纸上哈

559年前

寒梅

耍猴,小时候我也见过,但没有老乡说得那样会打主人的猴戏。

469年前

作者回复:

呵呵

2015/7/4 22:01:00

蛤蟆

好!

449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

2015/7/4 22:01:30

秋风中未曾

谢谢老师点评指导

489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