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都梁人文谱—邓星艾

都梁人文谱—邓星艾

苏醒 苏醒/都梁 2013-09-02 20:43 5

都梁人文谱—邓星艾

前不久,由武冈市文广新局和武冈市非遗保护中心编辑的《武冈丝弦》一书出版,这是“武冈丝弦”传承人邓星艾的呕心之作,是迄今为止武冈最为权威的有关丝弦方面著作的代表作。

武冈“丝弦”已成功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非遗传承人年龄多为六七十岁左右,而随着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不断减少、有的民间艺术甚至面临消失,武冈“丝弦”的传承亦是如此,邓星艾先生现在已经年迈古稀之年,在一些年轻人看来,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现在人们所热衷的娱乐活动千奇百态,五花八门,所谓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像与现代生活根本不搭边,所以,这种曲高和寡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

在武冈的一条资水河边的一个幽静的小院落里,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是这里经常会响起丝弦的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古韵吸引了众多的闻讯而来的市民,甚至有多年和邓星艾在一起的上了年级的老者也跟着古香古色的节奏哼唱起来,的确很是热闹非凡。

真正的丝弦是一种民间艺术,最早起源于唐宋。武冈丝弦据传是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被封武冈后,从他皇家宫廷那边带来一些歌姬乐师,演唱形式为时调、小曲和小戏,演奏起来雍容优美、抒情华丽,颇有宫廷气息。

民间流传下来的丝弦湖南各地都有不同版本,大多以扬琴、琵琶、以及三弦、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为主、以说唱为辅、深形兼备,以最初的江浙一带的民歌小曲为蓝本,接合武冈地方特色民间音乐进行不断演变和发展而成为现在的武冈丝弦。

武冈丝弦因为融入皇家气息的高贵、宫廷艺术的文雅再经过历史的演变,在江南丝竹、宋词元曲的理论渗入,由宫廷慢慢流传至民间,蕴含着深厚的都梁文化底蕴。

武冈作为地方封王的世袭封邑,欲效九五之尊的王家贵族,征集苏杭女乐歌伶,以及深谙音律的乐师歌伎,慢慢地将江南丝竹小调由达官贵人的深深庭院传入民间的酒肆茶楼,于是在漫长的流光月中,文人雅士也将丝弦乐与山歌傩舞接合在一起,雅俗共赏,地方特色也愈加浓郁独特。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邓星艾就开始接触武冈丝弦,那是刚好血气方刚的他从记谱开始,跟随当时已经存世不多的老艺人挖掘、整理武冈丝弦的相关作品。经过多年的悉心收集和筛选,他将许多已经失传的武冈丝弦音乐曲目一一地用文字和简谱记录下来,并根据老艺人的言传身教,有声有色的推拿打唱,掌握了武冈丝弦的流传唱腔和古韵表演风格。

近年来邓星艾受武冈市非遗保护中心委托,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一些丝弦音乐教材,并为丝弦爱好者和中小学生作音乐讲座。他也明白,这项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要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确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要使这种种民间的“仙乐”之音薪火相传,必须要让更多的年轻一代来结缘丝弦。

邓星艾的女儿自幼也喜欢音乐,可以说对音乐有一种敏感和天赋。每当夜幕降临时分,邓星艾就会在巷子里摆一方小桌子,架几具丝弦乐器,戴一副老花眼镜,端坐在桌前,神情专注地弹奏着这远古之音。随着他的弹、按、揉、吟,优美的琴声,也滋润着他身边的小女儿,她不与同胖们嬉闹玩耍,而是经常站在父亲的跟前,听得出神入化,时间久了,小姑娘也会吹拉弹唱。从此邓星艾的古典丝弦就又多了一位能歌善舞的伴奏的乖巧小姑娘,举手投足都令人惊叹。

回想过去,武冈丝弦和其他文艺一样,在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民间艺术、民间音乐都被诬为“封、资、修”,不准聚众排练、更不准搭台演奏。在那样的非常时期,邓星艾还是继续挖掘和整理丝弦曲牌,平时不善言辞的他默默无闻的对丝弦及其他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有他自己深刻的认识: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决不能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被革命掉,所有能在那特殊年代中整理出来的随记和草稿,甚至都是原生态的死记硬背,然后再一丁点一丁点的整理成乐谱,的确是“神韵”杂谱,得之不易。

邓星艾曾经在武冈文艺界担任文化编制和剧院演出的领导工作,但他倾注精力最多的还是武冈的丝弦。想想多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和熏陶,他甚至一板一眼、一音一调地在武冈的休闲街巷、公园、广场无私倾力演出。根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传统曲目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为了让“武冈丝弦”原生态地传承下来,他经常游走于民间艺人、文人学士、商人及自由职业者之间操琴聚会、以弦会友、面对这种民间艺术的孤独无助、举步维艰的窘况,邓星艾真担心后继无人,丝弦失传,毕竟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艺术面临的再创辉煌是非常艰难的。

当然,老先生也明白,这些年,丝弦戏没有与时俱进,就是因为没有好的剧本和好的导演,以前为丝弦专门写剧本的老艺人都去世了,这些年,市场毕竟没有新戏推出,而现在喜欢听丝弦、爱丝弦的年轻人又少之又少。想想这个在历史舞台上红极一时的丝弦会缺少市场,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主要原因还是文化市场多样化,文化种类日益繁多,舞蹈、歌曲等深受年轻人喜欢,那么传统戏剧舞台和继承的就越来越少有人问津了。

另一方面邓星艾也认为,真正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是对这种挣的钱还不够养家糊口的行当是不屑一顾的,再加之政府部门就是对丝弦的宣传、保护力度不够。虽然这些年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媒体宣传,拯救传统戏曲文化,但是要真正繁荣丝弦艺术,单凭一次两次的不关痛痒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仍需建立长期的人员培训机制和演出资金扶助,将丝弦的演唱风格与表演形式进行多方面的继承、普及与推广。

我认识邓星艾先生,得益于武冈丝弦界的词曲名家多次推介,熟悉武冈丝弦的于光荣、周飞跃、楚南老虫都在谈到邓星艾时赞誉有加,而我也想在武冈丝弦方面结缘,所以经楚南老虫介绍,在我公司认识了武冈这位享誉乐坛的邓星艾老先生,老先生嗓子宏亮、武冈话瓷实,个头不高不矮,谈吐也很自然,我在想,邓星艾和他的一帮丝弦人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古城这片千年传承不衰的文化古地,这其中肯定也有很多的艰辛困难,作为丝弦默守者,他们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丝弦阵地,传承丝弦艺术,应该是值得我辈油然起敬的,值得尊敬。作为丝弦爱好者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在为我们展示着古城传承的丝弦艺术上毕生都在努力奉献着他们的点点滴滴。

像邓星艾这样的民间老艺人在保护、传承、张扬这些“深藏民间无人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叹为观止的认为,这是历史的杰作,民族的瑰宝。就像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也就像钱穆先生说的:“中国人生几乎已尽纳入传统文学中而融成为一体,若果传统文学死不复生,中国现实人生亦将死去其绝大部分,并将死去其有意义有价值之部分……”

从终极意义上说,传统艺术是描写人生、理解灵魂的;但愿丝弦能够古曲新唱,继续后继有人地发扬光大……

阅读 7857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楚南老虫

建议一楼本家,在适当的时间回归故里,跟老伙计们旧曲新奏,狂放于高山流水;忘情于谷黍甘露吧!

4511年前

作者回复:

建议一楼钟老先生,在适当的时间回归故里,跟老伙计们旧曲新奏,狂放于高山流水;忘情于谷黍甘露吧!

哈哈,小苏和老虫在楚南胜景恭候多时了。

2013/9/5 18:45:24

戴军辉

如今是文化市场多样化,文化种类繁多,舞蹈 歌曲随处可见可听......保护 发扬武冈丝弦迫在眉睫.

3711年前

作者回复:

是的,保护、发扬武冈丝弦迫在眉睫。

2013/9/5 18:42:49

在回鹏城

但愿丝弦能够古曲新唱,继续后继有人地发扬光大……

4711年前

作者回复:

初步考究,武冈第一代演唱丝弦者为张坦宜,后来有李七爷、李国珍、它它麻子,焦和尚、游云龙,杨瑞祥、张玉如等。当时县衙里有一名官员名叫钟藻,其人酷爱丝弦,他和游云龙一起,对武冈丝弦进行过一些词曲的加工,这就不难看出,武冈丝弦的演变过程。

丝弦道具简单,唱腔优美,表演形式生动活泼,且雅俗共赏,不受场地限制,随处可作演,因而到了清末民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乃至乡村院落己经广为传唱,或冬天围炉赏雪,或夏夜巷口乘凉,都可闻到丝弦之声。有钱人家的寿诞、婚姻、喜庆,商家为招引客商也往往请丝弦班子去演

2013/9/3 12:46:21

兵子驼

名人名事名言,顶起来.........

4511年前

作者回复:

名人名事名言,顶起来.......

哈哈,您还是名兵呢,是吧。谢谢。

2013/9/3 12:43:50

钟文晖

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剧团那一段时期的生活,至今记忆犹新。当年尚未束冠的我跟刚束冠几年的邓星艾先生同床近一年。我们最不一样的爱好是他滴酒不沾、我嗜酒如命,我们至今感情笃深!祝他健康长寿!

3811年前

作者回复: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人,回首过去流光碎影,至今还记忆犹新,的确难得呀。祝您们都健康长寿,晚年安康。

2013/9/3 12:42:27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