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豆腐天下传
杨进文(苗族)
凊早,从小区的公园里传来女声高音独唱《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转,哎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一“谁不说”,是我家乡的真实写照!
花桥,是我的家乡,这里依南岭,傍资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所处城步苗族自治县与武冈市的交界之地。花桥,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主要盛产稻谷、黄豆、玉米等优质农产品。
明代苏平鸽一首有关的豆腐诗,高度地概括了豆腐的制作过程:“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兑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赡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记忆中刚开始很难吃,是经过不断的“打磨”改造,才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并被誉为“植物肉”。
豆腐是常见的豆制品,又称为水豆腐。其主要制作为,首先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然后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凝胶体,即豆腐。
豆腐可以常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的,所以在蔬菜生产淡季期间,可以“顶替”菜肴品种。豆腐既是传统食品,又味美而养生。
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花桥,位于水质优良的资水河畔,地处三十六峰脚下,三十六峰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数条溪水流经花桥,故而能制作出精品豆腐。其豆腐素以“洁白细嫩,味道鲜美香甜”而闻名湘西南。
花桥人俊男靓女多,皮肤洁白如玉。女的像出水芙蓉,男的似“白面书生”,全凭是吃了这里的豆腐,喝了这里的水。花桥人聪明能干,既会制作传统的“熟石膏”豆腐,又会加工注入现代元素的“醋水”豆腐。制作出来的种类有水豆腐、干子豆腐、腊豆腐、卤豆腐,在此,不胜枚举。
提起花桥豆腐,我不禁想起一个在当地流传的神话故事:相传清代末年,花桥有一个“豆腐公公”与妻子你勤我俭,养家糊口靠磨豆腐为生。一日,资水河神“白犀牛”十分感念他们夫妇艰难度日,但见他们恩爱有加,又善待顾客,便来到其家门口,沿着其屋场转了三个圈,然后欲设坛施法,帮助其提高豆腐加工效益时,却被老汉发现,误认为是邻村一头耕牛来偷吃豆腐。于是,立马手持竹枝极力追赶,白犀牛则奋蹄往松柏(地名)方向走去,跑到神门口的转弯处,见有一个大石岩洞,白犀牛不顾一切,就一头钻了进去……
后来,人们将此石岩洞称之为“白牛洞”,洞口一年四季流出来的泉水清澈透明,纯净清幽。从此,“豆腐公公”与老伴起早贪黑来挑白牛洞泉水浸泡黄豆,推磨豆腐。因而豆腐嫩嫩的可口,甜甜的润心,爽爽的润气。花桥人制作出来的豆腐在邻近的“武冈州”里挺有名气。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花桥豆腐的制作依然保留着传统方式:先将上等黄豆去皮,用白牛洞流出来的清泉或三十六峰脚下的“虎溪”水浸泡大概十来个小时,然后磨豆浆;再用白色细纱布过滤,撒加石膏或醋水上浆。其时,是要特别用心,注意掌握好比例、温度。最后,用器具把豆浆倾入四四方方的豆腐盒子(夹模)里,压制成有正方形的豆腐块。
当豆腐出盒时,要用大力气,双手端起盒子腾空翻转,弄个“底朝天”。如此制作出来的水豆腐清醇而细腻,洁白而柔嫩,或煎或炸、或煮或开汤,再加上小葱、芫荽、辣椒、麻油等佐料,令人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垂涎三尺。“油炸豆腐”是花桥豆腐最好吃的一种,方寸大小,用香油或茶籽油熟炸后入水浸泡,黄澄澄、嫩泱泱的,用竹蔑丝串成一圈,五花肉炖或火锅煮,吃起来满口生津,回味无穷。无怪乎,有游客“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相”很馋。
花桥豆腐的美味传天下!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先进文化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